内心平静,常习中庸之道

内心平静,常习中庸之道

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做人要“中庸”,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却不一定真的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分。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目的是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根据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遇事时一定要冷静处理,要做到淡定和从容,而这也是静心的要义。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要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首先就要学习中庸之道。

明朝时期,尤老翁在苏州城里开了一个典当铺,这位尤老翁平时最懂得忍耐,因此,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外来客人,都喜欢跟他打交道。

有一年快到年关的时候,尤老翁正在屋里盘账,忽然听到外面有吵闹的声音,于是就匆忙地跑了出去。到了柜台,他看见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自己的伙计吵架。尤老翁明白,这个赵老头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他没去问个究竟,就先将伙计训斥了一通,然后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然而,赵老头表情依然像刚才一样,丝毫不给尤老翁面子,还是板着脸孔,站在柜台前不说一句话。

这时,心中委屈的伙计悄悄对老板说:“老爷,他前些日子当了一些衣服,现在他不还当衣服的钱,却硬是要将衣服拿回去。我向他解释,他竟然破口大骂,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尤老翁也知道不是自己伙计的过错,他先吩咐伙计去照料其他的生意,而他自己来应付这个蛮不讲理的赵老头。忽然,他想到了办法,快速走到赵老头的旁边,语气恳切地说:“老人家,不要再对刚才的事情耿耿于怀了,不要跟我的伙计一般见识,你就消消气吧,大家都是熟人,我不会介意这种小事的,衣服你就拿回去穿吧。”

不等赵老头回答,尤老翁就吩咐伙计将其典当的衣服拿过来。但赵老头似乎一点也不感激,拿起衣服就走。尤老翁也并不在意,而是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然而就在这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外一家典当铺里。

原来,这位赵老头负债累累,家产早已经典当一空,走投无路之下,他寻了短见。他预先服下毒药,先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一向善于忍耐,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跟他计较,他觉得敲诈这样的人实在不忍心,就离开尤老翁的典当铺。就这样,他来到另外一家当铺,结果毒性就发作了。后来,赵老头的亲属向官府控告这家店铺逼死了赵老头,与店铺打了好几年的官司。最后,那家店铺筋疲力尽,花了很多钱才将这件事摆平。

后来,人人都说尤老翁料事如神,可尤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觉得,凡事多退一步,给人留一步,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事实上,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现。这样一个普通的民间老翁,却是一个生活的智者,他的做法为自己免了一场灾难。他的这种心态可谓是能屈能伸、方圆做人的至高境界了。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的周围却有一些人,他们凡事逞强好胜,在得意之时嚣张跋扈,丝毫不给失意之人机会。实际上,这是为自己断送了退路。

除此之外,我们在生活中遇事时,只要我们秉持中庸之道的原则,就能做到不偏不倚、为自己留有退路。当然,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地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加以贯彻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