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择与选择焦虑
贾雪同学:
你好!
首先祝贺你获评郑州大学“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自强不息奖。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读书兴趣浓厚,2014年读了几十本书。“永远要有自知之明,始终告诉自己,此刻我依然所知甚少。”这一感悟可能是你保持旺盛求知欲的“秘诀”。
你在答卷中把书分为四类:感兴趣且有用;感兴趣但无用;不感兴趣但有用;讨厌且无用。你问“对于第四类书该不该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向你介绍两位学者的看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中国作家鲁迅在《读书杂谈》中对这个问题讲得更加透彻。鲁迅认为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则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根据鲁迅先生对年轻人的建议,你所说的“感兴趣且有用、感兴趣但无用、不感兴趣但有用”等前三类书籍应该认真阅读。关于“讨厌且无用”的书,则不必强迫自己去读,至少在厌恶情绪消退之前不要“硬读”。不知你是否赞成这样的选择?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人应该捍卫自己的选择权吗?”客观地分析,在升入大学之前,你们的选择权受到诸多限制。上什么课,读什么书,什么时候写完作业,报考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要听取老师和父母的意见,很少独自做主。走进大学校门,家长不可能再在你们耳边唠叨,老师也不会整天催促你们读书。“选择权”已经交到了你们的手里。2013年12月,《武汉晚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每个人每天有意无意间要面临70个选择。可见,你在校学习期间拥有很多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权用不着刻意去捍卫。
选择是一种取舍和决断,常常是在“两难”中作出决断。当人们面临太多选择而无法作出决定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南非作家蕾娜塔·莎莉塞写了一本《选择》,第一章就是“为什么选择使我们焦虑”。作者写道,不久前,她去曼哈顿一家高级食品店为晚宴选购一些奶酪。数不尽的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和一些看起来十分诱人的熟食样品:软的、蓝色的、偏荷兰风味的、松软英国风味的、出众法国口味的……每一种都吸引她的注意力并使劲向她的钱包招手,她被这些诱人的商品弄得无从选择。由此引发开去,作者指出了消费者所犯的三个错误:一是在不确定自己想买哪种奶酪的情况下走进食品店;二是走进食品店就开始像一个听话的学生认真阅读商品的标签,大量令人眼花缭乱可供选择的商品被广告语弄得更加复杂,每一款都宣传自己在配料和口感方面的优点,她被搞糊涂了,不再仅仅从奶酪的味道上进行判断;三是参考了俨然是奶酪权威的促销员的建议。这段话给大学学子的启发是:在选择之前应搞清此次选择的目的,谨防流行趋势的诱惑,对书籍腰封上的赞语应打一点折扣。只有排除了诱惑和干扰,才能减轻选择焦虑。
最后还想告诉你一点:所有的选择都应发自内心。1983年9月,我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当社长,新华社总社派了3名刚入社的大学生到山东分社实习。我对这几个年轻人说:“当记者免不了吃苦,吃苦是一种自我选择。比如,有10个年轻人,3人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7人选择了吃苦。在选择吃苦的7人中,两人看到别人潇洒,心理不平衡,于是选择了放弃,5人甘愿继续吃苦。在这5个人中,两人方法欠佳,3个人方法对头。优秀新闻人才很可能就出在这3个人当中。”几年之后,3位实习生初露头角,在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一位年轻人撰写了一篇体会文章,题目就是“在这条吃苦的路上追寻”。
你选择了安逸舒适,就应承担安逸舒适带来的后果;你选择了吃苦,就要甘于寂寞,不必与别人攀比。这样的选择才算是忠于自己内心。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6月20日,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