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千秋
唐弢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买了一台电子阅读器,喜欢读电子书。你还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一本新书一气呵成地读完,随后合上书本,静静地想10分钟,思考书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对应。最后再翻看这部书,探寻作者怎样将开始和结束连接起来。这种读书方法有借鉴价值。
你在答卷中提出:“未来纸质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各方看法不一,争论持续不断。有的专家把“阅读危机”解释为“人文精神危机”;有人在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上预测,书籍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有人认为阅读率下降是必然趋势,但未必导致文化的衰落。安贝托·艾柯和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在《别想摆脱书》中下了一个判断:“书永远不死。”这可能是对书籍命运最乐观的预测。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难免会给人们带来恐慌。当年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有人每天在电视机前端坐五六个小时,电视成为人们收看新闻、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于是有人担心广播电台会消亡。几十年过去了,电视并未取代广播。同样,手机报、客户端并未取代报纸;电子书也没有取代纸质书。实事求是地来分析,纸质书和电子书恐怕是各有千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纸质书和电子书将会共存互补,分别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答卷中你还提出:“如何看待如今的碎片化阅读,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碎片化阅读”指的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据有关机构统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量达到17.5亿。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达12.35亿,其中8.38亿(67.80%)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有专家把当今时代命名为“碎片化时代”,有一定道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会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较大影响,人们吸收知识、接受信息的方式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把“碎片化阅读”概括为“零碎”和“浅薄”则有失公允。“碎片化阅读”并不影响有志者的“深思考”。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用户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好的文章推送到朋友圈与大家分享。这一功能的开发,使得朋友圈成为吸收新知识的园地。我经常从朋友圈下载有价值的文章,或者从朋友圈发现书籍线索,然后系统阅读。2014年7月9日,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石大东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千古奇文诠释人生》的帖子,介绍《心相篇》的主要内容。我当即调出这本书的原文和译文。这是五代、北宋年间道教学者陈希夷撰写的作品,书名取“相由心生”之意。这本书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其中有5段话给了我启发。比如,“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意思是说: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是好苗子却成不了才呢?因为做人愚蠢,行事荒唐;为什么有些人只得到虚名虚利,人生没有实际的结果呢?因为自以为很有才,且德行有亏或行动跟不上。既然微信朋友圈具有传播新知识的功能,利用这一渠道开阔视野、吸收知识有什么不好呢?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要想吸收新知识,必须善于利用网上公益数字图书馆。2014年5月24日,我向郑大新传院教职工推荐了主题阅读网、扫花书库、国学经典、古诗文网、书包网、必读网、天涯在线书库、亦凡公益书库等可以下载图书的网站。后来,郑大新传院团委和学生会又把这些网站推荐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网站的图书都是公开的公共产品,只要遵守网站“声明”和相关规定,网民可以阅读或下载。
有同学担心网上图书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这并非杞人忧天。为了“扬网上阅读之长、避网上阅读之短”,建议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在网上发现数字图书之后,首先阅读“前言”“目录”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经过以及书的主要内容,尽快作出“价值判断”。参阅价值大的就下载;参阅价值不大的就放弃。二是注意阅读网上“书讯”。“书讯”介绍的大都是新近出版的图书,有的代表着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把这些最新的图书搜索出来,下载到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可以解决网上知识相对陈旧的问题。三是对网上下载的图书,阅读时要加以鉴别,做到去伪存真。所有下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如需引用,必须同纸质图书及其他权威资料认真核校。这样做,就不用担心会“被海量信息绑架”。
网上阅读与读纸质书有一些不同之处。过去我阅读纸质图书,注意力放在“有价值部分”上,总是先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出来;在网上读书时,我把对自己没有明显参阅价值的内容大段大段地删除。比如,一部30万字的著作,可以用一两个小时,把对自己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删去,留下对自己有启迪作用的部分仔细阅读、思考,并用不同颜色的文字记下札记和联想。在个人“数字阅览室”的目录中,可以同名保存两个目录:一个是电子书的全文;一个是对这本书的阅读摘记。把阅读电子书和纸质书结合起来,可以在有限时间里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所以,对电子书和纸质书都应采取接纳态度,而不应简单地拒绝和排斥。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提出来供你参考。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