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 择善而从
侯和君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20多本书。读书过程中,你随时做重点标记,把感悟写在书的空白处,并有选择地写读书笔记。这些做法,应该坚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有时候两本书的观点会有冲突,应该采纳哪一种观点呢?我应该保持中立还是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看法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想举阅读《梦溪笔谈》的例子,与你交流沟通。
20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研究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段话:“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他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都是仰画飞檐,突出地表现亭馆、楼塔的一个角落。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画,他说,画画就像人站在平地上望高塔,自下望上,当然只能看见塔的一角。沈括认为李成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主张“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如果跟真山一样,以下望上,只应看见一重山,怎么能一层一层全看得见呢?沈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
一个主张“以小观大”,一个主张“以大观小”,这就是你说的“观点冲突”。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研究了宋朝其他一些画家的主张。南宋画家马远,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画院画家。他继承家学,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唐,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多作“一角”之景,也就是说他着力表现事物的一角。因为构图别具一格,当时人们称马远为“马一角”。南宋画院还有一位著名画家,叫夏圭,也擅长画山水,多作“半边”之景。因为构图别具一格,有“夏半边”之称。这两位画家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至于其他景物,也常常是通过描绘局部来表现全体,从而使画面上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比自然景色更集中、更突出。他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与李成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学习和思考,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应该把李成的“以小观大之法”同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小见大”“以下望上”作为新闻的主要表现手法。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遇到“观点冲突”时,不要简单地判定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而是广泛浏览、多方求证,做理性分析,力求做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研究性阅读”的习惯,而“观点冲突”正是研究性阅读的重点领域。你在读书时,最好把冲突的观点记到笔记本上,或者搜集各类不同观点的“言论汇编”,供学习和研究之用。我手头就有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年文艺理论论争言论摘编》。全书分为“关于文艺与生活”“关于文学的主体性”“关于文艺与人性”“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关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关于文艺的真实性”等16个专题,从1979年到1989年十年间的不同观点分别编入各个专题之中。关于传播学也有类似的“观点冲突”汇编。中国传媒大学就曾梳理过传播学的不同流派,包括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技术学派等。对于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理论异同,均作了详细介绍。这些不同观点的碰撞,也许会激发你理论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