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心理断乳情绪期
孩子叛逆,产生对抗情绪,这是一种独特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孩子的心理随着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面对自身的变化经常会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心理具有特殊性,他觉得自己已经像个成年人,所以在面对问题时他们经常表现出幼稚的独立性,做出一些偏激的或是强烈的反应。
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又由于社会、媒体的冲击,成长期孩子会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对抗情绪产生的源头。
小梦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但父母禁止她“玩电脑”,而且一味要求她放学回家必需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这引起了小梦的不满。既然父母在家不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就故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梦依然我行我素,她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
当父母说:“今天下雨了,记得出门多带一件厚外套。”“宝贝,你最近怎么回事,得抓紧学习啊,你这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啊?!”“以后你长大了,怎么办呢?学习不好,只能打工……”这时,小梦就会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大声叫道:“你们说什么,我都不想听,走开啊,你们……”
当父母好心提醒孩子“降温了,带件衣服去学校”,孩子的回答却是“你好烦啊……”成长期孩子的不听话成为了父母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他要么与父母针锋相对,吵闹顶嘴,要么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要么受到批评就甩门而去,甚至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选择了“打骂”,但越是打骂,孩子反而越叛逆,越是与父母对着干。
孩子为独立作准备,所以他想在心理上跟父母作分离,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对抗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成长期的亲子对抗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独立意识不同,许多父母都没准备好,孩子只是出于父母自身意愿而存在。面对成长期的亲子对抗,父母的改变应该比孩子更多。
小贴士
1.尊重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心理学家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了,容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喜欢父母处处管着自己,于是开始时时顶嘴,事事抬杠。
2.理解和接纳孩子
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这时尤其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一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3.父母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
父母要改变自己说话所用的语气、措辞、态度及行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证明没什么效果,所以不管你怎样改变,都可以比重复过去的方法多一个成功的机会,不要总以为改变了,孩子就会马上听话,他会用无数次试探来看父母是否坚持。
4.尊重和信任孩子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导致情绪出现的事情或过程。父母假如可以跳出这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怪圈,从孩子成长的长远来看,做与孩子平等的朋友是更理智的教育方式。由于朋友之间的平等,彼此之间的沟通会更流畅,这样就不会为“听话与否”的问题与孩子产生分歧。
5.父母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来源于知识和榜样的力量。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积累,通过渊博的学识让孩子信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成为孩子的榜样。即便与孩子交流,也要做到心平气和,态度和蔼。
6.对孩子多忍让
孩子比较叛逆,父母不要硬碰硬,不要跟孩子争高低,认为胳膊总是拧不过大腿,对孩子应适度忍让。假如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应该懂得忍让,让孩子先过去,这毕竟是孩子的人生必经路。
7.对孩子多赞美、少批评
教育家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父母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父母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8.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有时候孩子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而忽视了父母的话,这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父母应适当多给孩子留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空间。这样孩子才有时间或胆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假如父母可以及时送上称赞,就会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9.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自己应该做的
多听话便会少用脑,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性格,不管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是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非常不利。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而且让其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