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引起的恐惧

面对陌生的人、事引起的恐惧

玲玲两岁了,在家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开心果,深受全家人的喜爱,但是一旦走出家门,原本活泼开朗的她马上发生改变,成为地地道道的闷葫芦。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面对陌生的人和事情时,她常常会感到恐惧,甚至害怕得哭起来。

有一天,妈妈的同事带着孩子来家里玩,同事的孩子只比玲玲大半岁,按理来说玲玲应该很欢迎小客人,但是玲玲却躲在房间里不愿意出来,而且每当小客人想要靠近她的时候,她就会撕心裂肺地哭泣。同事无奈,只好和妈妈匆忙说了几句话,就赶紧离开。妈妈不好意思地对同事说:“真是不好意思,这个孩子特别内向胆小,也不知道是随谁了!”同事问妈妈:“平日里,孩子是由你带还是老人带?”妈妈回答:“是由老人带,老人身体不是很好,很少带孩子出门。”同事恍然大悟:“难怪呢。我就觉得这孩子不是胆小,而是认生。要多多带她出门,接触更多的人,渐渐地就好了。她现在年纪小,看到陌生人会感到害怕,也是很正常的。”在同事的劝慰下,妈妈心中才觉得舒服一些。

在这个实例中,玲玲之所以害怕陌生的人和事情,一则是因为玲玲还小,二则是因为玲玲经常待在家里,很少出门见识更多的人和事情。正如同事所说的,只要爸爸妈妈经常带玲玲去家以外的地方,见识更多的人和事情,渐渐地,玲玲面对陌生的人和事情就没有那么紧张和恐惧了,也会变得更加开朗。

很多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是一个孩子,在家外是另一个孩子,尤其是1~3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熟悉和接纳外部世界的关键时期,正在把自我与外界区别开来,为此急需要建立安全感。在此过程中,父母固然要帮助孩子见识更多的人和事情,也需要帮助孩子摆脱对于陌生人和事情的恐惧,从而才能让孩子更加大方。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过于急躁,催促孩子或者强制孩子必须接纳陌生环境,否则就会导致事与愿违,使得孩子对于外部世界怀有更加深刻的恐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脾气秉性都是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要因材施教,而不要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自家孩子的标杆,要耐心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帮助孩子,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不可否认,有些孩子之所以认生并非是因为他们接触外界太少,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性格就是胆小害羞,为此父母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要尊重孩子生命的节奏,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孩子获得成长。有的时候,家里要来客人,父母还可以给孩子通告,提前帮助他们做好迎接客人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这样一来孩子有了心理准备,自然会有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当有小客人到访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与小客人进行有趣的游戏,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很小的,只要方式适宜,他们之间很快就会熟悉起来,也会更加和谐融洽地交往。

小测试:孩子被恐惧症困扰了吗

1.孩子感到恐惧后,离开引起恐惧的人或者环境,能恢复情绪平静,或者依然沉浸在恐惧之中无法自拔?

2.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之后,过几个小时,孩子的生活和行为表现能否恢复正常,还是依然受到严重影响,迟迟不能恢复正常状态呢?

3.孩子恐惧的是某一件具体的东西,还是恐惧具体东西所属的一类东西呢?

4.孩子在看图片或者影视形象的时候,能意识到那些东西都是虚构的,还是会害怕得不能自控呢?

5.对于孩子恐惧的东西,当父母给孩子讲解的时候,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解释,渐渐地消除恐惧,还是无论父母多么绞尽脑汁、费尽唇舌去解释,孩子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并且依然感到恐惧呢?

6.面对新鲜事物,孩子是可以接受,还是一味地排斥和抗拒呢?

对于每个人而言,恐惧都是与生俱来的情绪,为此孩子感到恐惧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的恐惧在正常范围内,父母无须过于紧张,如果孩子的恐惧超出了正常范围,那么父母可以深入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从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

在上述的各种问题中,以前一个选择为主,前一个选择属于正常范围,后一个选择则意味着孩子的恐惧超出了正常范围,父母就要引起重视。父母既不要对孩子的恐惧症过于紧张,也不要对孩子的恐惧症不以为然。只要及时处理和引导,孩子就会渐渐地走出恐惧,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而如果任由孩子的恐惧状态肆意发展,孩子就会迷失在恐惧之中,甚至长大成人之后的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