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宋·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运用比兴寄托来抒发对国事的看法,是封建时代文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免遭迫害,一方面又可以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从而取得更理想的艺术效果。辛弃疾这首词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取得成功的优秀作品。

这首词的前面有一小序,说明作词的时间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四十岁,这年他由湖北调任湖南,担任负责财赋及谷物转运的漕司。在接任的同事王正之为他饯行的筵席上,他对国事日非,感触很深,于是即席写出这篇作品。

词的上片,以“落红”、“飞絮”为描写对象,组成一幅残春的画面,表现作者的惜春心情。开头两句,劈空飞来,说明在“风雨”的催打下,春天很快又要过去了。春天,谁都知道是代表美好的象征,这里隐喻主张抗金的爱国潮流,而“风雨”则可视为主张妥协投降的腐朽势力。这里的“更能消”三字,语气非常沉痛,国家的命运还能够经得起几次打击呢?接下来两句情感又起了一个转折,为了惜春,竟然担心“花开早”,并不是不要看到百花齐放的场面,而是怕开花时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归去”的时间愈来愈近,用矛盾的心情来强烈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也就是表示对恢复大业的期望。这样,“何况落红无数”的眼前残春景象,就更使词人感到痛苦。“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是更进一步的惜春心情。希望春天留下来吧,因为听说芳草铺到了天边,把你春天回去的道路都遮断了,既然无法回去,还是留下来吧。这句话的艺术想象力真是达到惊人的程度,它把自然界感情化了。但春天并不因人的主观愿望而停留下来,还是悄悄地走了,这样作者就由“惜春”转向“怨春”。春天毕竟无言地逝去了,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是比喻满朝奸佞,制造假象来粉饰太平,恰如蛛蜘网上黏上几片柳絮,胡说是春日长在,这是多么痛心的现实!

下片由对自然情景的描写转入人物描写,其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加明朗化。一开始,就以汉武帝和陈皇后的故事,来暗示自己的处境。陈皇后一度得宠,后又被武帝幽居长门宫。以男女爱情喻君臣关系,是从屈原以来在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手法。“佳期”是以男女欢会的佳期喻君臣遇合的佳期,也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佳期,然而“又误”了,这说明不是第一次,而是一误再误,原因是“蛾眉曾有人妒”,这是用屈原《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语意,喻小人当道,朝政日非。想当年,幽居于长门宫的陈皇后听说司马相如善于写赋,就送黄金百斤请他写了一篇《长门赋》,诉说自己的哀怨。据说汉武帝看了很受感动,和陈皇后重归于好。这里反用其意,说明君主在小人的包围之下,爱国志士的满腔忠忱,也难以打动君王的心。作者的情绪是愈来愈激动了。接下去是对群小的直接指斥。“君莫舞”,这个“舞”字用得非常传神,表现这帮小人得意洋洋的情态。作者严正地向他们指出:“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指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后来在安史之乱中,玄宗因迫于兵变,在马嵬坡将她缢死;飞燕,指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后废为平民,自杀而死。这两人都能歌善舞,但最后都不得善终,以此来暗喻推行卖国投降路线都不会有好下场。写到这里,突然来了一句“闲愁最苦”,表示对国事无望的痛苦心情,那末,如何来摆脱这个痛苦呢? 他说:“休去倚危栏”,因为一倚“危栏”,就会看到“斜阳”和烟雾迷茫中的杨柳,这两种景色都是一种令人“断肠”的迟暮气象,象征南宋王朝的国运衰微。但是不去“倚危栏”,难道这种景象就不存在了么?当然不是。这无非是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而已。

这首词表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的壮志难酬、忧心国事的激愤心情。词意委婉曲折,柔中有刚,读之令人感慨。梁启超说:“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这首词给予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