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富瓦·不完美是一种突破》中外哲理诗赏析
必须摧毁、摧毁、摧毁,
只有拯救才值得付出这般代价。
毁掉大理石上那赤裸的表皮
才会造成一切形式一切美。
热爱完美因为它是一道门槛,
但更要否定这早已驰名的完美,
遗忘这死去的完美,
不完美是一种突破
现代法国诗坛,经过帕那斯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几度翻新,确实展现出五彩纷呈的多样性,但笼罩着非理性色彩,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并且是一时法国诗风的主流。惟有40年代崛起的新诗人博纳富瓦,虽属超现实主义诗人之列,也不乏象征手法,但其诗中理性的思考,哲理的蕴含,却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不完美是一种突破》一诗,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象征性哲理诗。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着。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这是早就为人们所共识的一条朴素的真理。“不破不立”,“不塞不流”,这又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客观现实。就后者而论,谁都知道,一块完整的布,如果不把它剪裁成一片片碎料,就无法做成另具形态的新装。一颗种子,如果不突破它的外壳,就不能发芽,就不能诞生一个新的生命。破坏了旧的,才能创立出新的,这本身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而这种否定,表面看来是破坏,实质上是建设新事物的前提条件。当这两条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真理经诗人博纳富瓦融合在一起,凝聚为优美的诗句,提炼为警世的哲理格言时,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引起重大的思想震动,而且给人以睿智美的艺术享受。为了强调“不破不立”, “完美”和“不完美”的相对性和辩证关系,诗一开始就高举不破不立的大旗,大声疾呼道:“必须摧毁、摧毁、摧毁,/只有拯救才值得付出这般代价”。连用三个“摧毁”,并且前面贯以“必须”,可见诗人摧枯拉朽意志之坚决。为什么诗人要再三呼吁“摧毁”呢?原因就在于“摧毁”是立新的前奏,它是一种“拯救”,而不是“扼杀”。为了摆脱“落后”和“已无生命力”的旧事物,必须付出,也值得付出“摧毁”旧事物的代价。诗句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象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扉,使人们从因循守旧中,满足现状苟且偷安中惊醒。这里特别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诗人比常人更加高明的是,他对某一美好事物,既承认它“完美”,又不承认它“完美”,特别是能从上述两条真理中,提炼出“不完美是一种突破”的警世格言,从发展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完美,从而引出“突破”之新意,实在是慧眼独具的高见。试看客观世界一切事物运动的轨迹,完美的形态确实是相对的,而不完美的形态却是绝对的。旧的完美前面,总是新的完美在等待着人们去创建。而新的完美一旦建立,就应当看到它还有不完美之处,需要人们去摧毁,去突破,以赢得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完美。如是,社会才会不断前进,事业才会不断发展,文艺才会不断创新……固守已创造的成绩,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视一种“完美”为永恒,恰是停止的观点,阻碍事物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几千年人类的历史,难道不是一再从正面和反面在证明着这两条真理吗?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两条真理,也就是诗中首句提出的“必须摧毁”的道理。诗中接着写道:“毁掉大理石上那赤裸的表皮/才会造成一切形式一切美。”是的,一块天然的大理石,不过只是一块石头而已。但是经过敲打雕凿,它便会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珍品: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肖象,或是庄严华美的建筑群体,或是繁茂的花草树木,或是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等等“一切形式一切美”。这是形象的比喻和描绘,虽有哲理在,却不是哲理的理性阐释。接着形象的描绘,诗句转向理性的说明,以强化哲理诗的论理色彩。诗中写道“热爱完美因为它是一道门槛,/但更要否定这早已驰名的完美,/遗忘这死去的完美。”这凝聚着深邃思想的妙语,是律动人生的精彩总结,也活现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换言之,人们应当视“完美”是一道门槛,前进中的一处驿站,创造新完美的起点。为此,必须对“已驰名的完美”持否定态度,把它看成“死去的完美”,遗忘它,摒弃它。惟有如此,才可能有所作为,去创新,去迎接新完美的诞生。这样,诗从理论上再次阐述了它的中心思想:完美是无止境的,旧完美是死的完美,应当弃旧迎新,用新的内容去补充完美,充实完美,完善完美,创造新完美。否则,世界就停止不前了。可是发展是客观规律,人们理应顺应规律,促其更快的发展,象丁尼生呼吁的那样:“让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改变陈规”吧!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魔句”。它告诉人们,面对“不完美”不应灰心丧气, 自暴自弃,丧失前进的信心,而应对律动的人生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视“不完美”为动力,是“突破”的导火索,使人的创造热情燃烧起来,推动人们去创造新的完美。启迪,激励、鞭策、推动尽在此句诗中。丹纳说:“富有生命的思想和坦率的激情,乃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所不可缺少的源泉。”博纳富瓦正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诗不但成为推动人们不断地去创造新的完善,使社会永远处于前进的律动之中,而且对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都是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永恒的用之不竭的精神核反应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