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梅·[元]贡性之》原文与赏析

[元]贡性之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作者贡性之,生卒年和身世都不很清楚,只知道他是安徽宣城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由于是元朝后期政绩显著的高级官吏贡师泰的侄儿,他在元末曾做过小官。明王朝建立后,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他,他避居山阴(现在浙江绍兴)。在明朝做官的本家兄弟想在南京或宣城为他安排个终老的住处,他都谢绝了。最后就病逝于山阴。

我们从关于他零星材料的了解,可以看到他是个并不热衷于富贵而又很有个性、颇不随和的人物。

首句“平生心事许谁知”,宣称他的思想倾向、生活追求不但不为同时代的人所了解,而且也不愿让同时代的人来了解。

话虽说得这样绝对,但次句“不是梅花不赋诗”,还是透露了有关他性格的一些消息,即使不是全部的话。

梅花自古以来就被孤高的诗人认作知己,他们歌咏梅花也就是歌咏自己的品质。北宋隐逸诗人林逋赞叹梅花“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山园小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欣赏梅花“冷落合教闲处着,清癯难遣俗人看”(《梅花》);宋末以身殉国的谢枋得对梅花更是倾倒备至,为它唱出了同类诗中的最强音:“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在这首七绝中,贡性之斩钉截铁地宣称“不是梅花不赋诗”,不正是表现了对梅花孤高品质的嘉许与钟爱么?不也正是表示了对自己孤高品质的肯定与坚持么?

后两句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对梅花情有独钟。由于爱梅,当然盼望尽早看到它的倩影,不能等到雪将消融的时候,所以说:“莫向西湖踏残雪”。但是,去早了,天寒地冻,梅还没有盛开怎么办?不用担心,“东风多在向阳枝”,那儿由于温度高一些,花期定会早一点。感情如此热切,观察如此入微,真有些令人惊异。但想到作者“不是梅花不赋诗”,亦即除了梅花都不爱的癖好,就又觉得是很自然的了。

这首诗在作者主观上也许只是通过咏梅来发抒自己的隐逸之情,但在客观上也告诉人们:花期早迟,取决于生长的环境,而爱花的人能否比一般人更早观赏到花,则取决于人对花的认识;事情成败,受制于有关的条件,而能否比一般人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则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这已经超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范围了,但“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清谭献《词辨评》)。作为读者,我们似乎不妨有自己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