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二)·[晋]左思》原文与赏析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现存《咏史》八首,最早见录于《文选》,钟嵘称它是“五言之警策”(《诗品》),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八首咏史诗,反映了寒门与世族的严重对立,表现了对豪右权贵的极端蔑视,讴歌了寒士的崇高和孤傲。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系针对门阀制度而发的,表现了“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哲理。

诗一开头以四句形象地写出居于不同地位的两种草木。“涧底松”位于“涧底”,其长势有“百尺条”,且枝叶“郁郁”,繁茂得很。“山上苗”位于“山上”,其长势仅“径寸茎”,为“离离”貌,稀疏得很。一为高大苍劲,一为低矮弱小,对比十分鲜明。可是一居“山上”,一位“涧底”,结果反而草“荫”着松,草之能“荫”松,全在于位置的不同,揭示了尖锐矛盾的根源。

诗人写“松”与“草”的矛盾,意在引出社会现实,“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怀才不遇的英俊之士,就如同有着百尺条的涧底松,凭门阀而窃踞高位的不过是那山上的径寸茎的苗。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事出有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一是“地势”——“门第”造成的,一是长期历史的产物。自从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逐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西晋时,家世成了品第高下的唯一根据,考核德才的行状只是徒具形式的幌子罢了。只要出身名门,不管德才如何低劣,都能高踞上品,反之门第低下的不论如何才富德隆,也只有屈居下品。“品位”就是“地势”,这种制度“由来非一朝”诗的这中间四句可谓本意所在,前面的四句以喻明理,后面的四句则以史证理,都是为这核心的四句服务的。

以史证理时用了两个相对的史实。一是居高位的“金张”。金是汉武帝权臣金日磾,张指张汤。金氏子孙曾七代为内侍,张氏子孙曾十余人相继为侍中、中常侍。依汉制,侍中、中常侍等高官可以戴貂尾冠,因而说他们的子孙是“借旧业”,“七叶珥汉貂”。一是居卑位的冯公。冯公即冯唐,汉文帝时,他识见高远,曾在用人上指责文帝,到了七十岁仍未受重用。冯唐才干出众,到老只是个中郎署长的小官。金、张的后代并非德才之士,仅仅是“借旧业”,就一直在“山上”,冯唐有奇伟之才,却“白首不见招”,永远在“涧底”。人的贤愚岂与地位的高低成正比!在不合理的封建社会,恰恰愚者爬上高位,贤者沦入下层。

左思这首诗对“世胄蹑高位”提出了抗议,为“英俊沉下僚’发出了呼号,揭露了士族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同时也表现了他不以地位而定人贤愚的进步观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以为地位高就一定是贤的,有时明明是错的也要曲意维护,如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将“浒(hu)墅关”念成“xu墅关”,因为他是皇帝,人们不但不敢予以订正,而且不仅这里的地名改“hu”读“xu”,连附近的“浒浦”,江西的“浒湾”也念成“xu浦”和“xu湾”了。今天不是也有一些人一旦居于较高的地位,就自以为一夜之间便掌握了所有真理,无才也自称贤,无德也自充能。这如不是封建意识在头脑作怪的话,那也是道地的形而上学。要知道德、才是就其本身评断的,不是以地位在上或在下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