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萧士玮·湖山小记》鉴赏

《明·萧士玮·湖山小记》鉴赏

雨中上韬光,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恣态,得树而妍; 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之。

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 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春浮园集》)

文章一开始便展现出一幅空漾雄秀的烟雨图。共四句,四字一顿,每句形成一个画面,林木、飞瀑、烟雾、风雨、浙江、大海,全部囊括在内,文字何等精炼。“悬”字“挂”字,于平易中见奇崛,江与海宛在目前。下面转入议论,中间以 “踞石而坐”,“倚竹而息”作过渡,唯在此时方可仔细品味山水佳趣,冷静地进行美学评价。作者由韬光景色,提出山峦之美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妍”、“苍”、“活”,这三点都离不开“树”、“石”、“水”三物。作者提出的三个衡量自然山水的审美标准,是由对人体的审美活动引申出来的。人与自然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美与自然美存在“同构”现象。“妍”、“苍”、“活”是一个整体,分别就山的“姿态”、“骨格”、“营卫”提出的审美要求,未必山山皆具,“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故愈觉此山可爱。

以上是小记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上把韬光的景色和特点显现出来了。下面是一些附带说明:此地能够印证前人的名句,见到名家的诗碑,听到雨中的泉声。虽无奇笔,但交待一下,对于全面了解韬光还是不可少的。

文章结束处颇佳,有理趣,有余韵。“沸波”一词内涵丰富,谓风声、雨声、泉声、瀑布声、松沸声,交织在一起,如沸腾的波浪,“竟夜不息”。由于作者独栖深山,心里很平静,尽管“沸波”震耳,却越发显出山林的寂静,从而体会到稽康“声无哀乐”的正确性——声音是无常的,哀乐噪静不是绝对的,经常发生变化。“喧极反寂”,难道仅仅讲乐理声学吗?其间不是也句含着一些人生哲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