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梅曾亮·士说》鉴赏
求栋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栋梁者也。其不材者,且不得与萑、蒲、竹、箭比。其实异,其名同,吾见夫木之难求也。然而求栋梁者不求之萑、蒲、竹、箭之林,而断断然必求之木。
士之于国,犹木之于室也。一国之士,其材者百无一二焉; 一山之木,其材者亦百无一二焉。然国患无士而室不患无木者,何也? 岂士之寡而木之多欤?抑信士之不如信木者欤?彼求栋梁者不求之萑、蒲、竹、箭之林,而惟木之求也,不以木之有类于萑、蒲、竹、箭者而变计也。故天下有不材之木而无不成之室。今以士之有类于商贾负贩也,而谓用商贾负贩者之无异于用士,此士之所以终不出欤?
(《柏枧山房文集》)
本文探讨贤才隐而不出的原因,寄寓孤愤,婉而多讽。起笔言“求栋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栋梁”,其寓意即谓“求贤材必于士林,而士子不一定都是贤材”。此二句实为一篇主旨、全文总纲,但却借物以寓意,婉转以陈词,耐人玩味。紧接着进一层言“木之难求”,以见“求栋梁”之更不容易; 然后折转,言求栋梁“断断然必求之木”,以此照应开头,暂作收束。
“士之于国,犹木之于室也”二句点活前文,由说木而自然地过渡到说士,乃文中之枢纽。说士,并不空说泛论,始终以木作比。先以材之难得喻士之难求; 继而笔锋一转,提出议论中心 (国患无士而室不患无木) 并作种种推论,最后才详论原因,点明究竟。作者于此巧布疑云,引人沉思,收到了曲折有致的艺术效果。如善射者先盘马弯弓,令观者捉摸不透,待蓄势已够,方翻然破的,令观者喝彩不已。
作者通过对国患无士的原因的解说,既指责了执政权者不知怎样求士的糊涂,也对那“有类于商贾负贩”的士不无讥讽。如果说这“终不出”的“士”还包括了作者本人的话,那么,字里行间也就寄托着他仕进无门的孤愤之感了。结尾以疑问语气作结,委曲婉转,仿佛言有尽而意无穷,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