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养鱼记》原文|注释|赏析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注释|赏析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11)。斯足以舒忧隘(12)而娱穷独(13)也。

乃求渔者之罟(14),市(15)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16)不能广其容(17),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18)昏而无识乎矣?予观巨鱼枯涸(19)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 ①折檐——屋檐下回廊。②非非堂——作者于明道元年在河南府官衙西边所建的一间书房名。③洿(wu)——低洼地。此处用如动词,作挖掘讲。④甃(zhou)——用砖砌。⑤“纵锸”二句——意思是用铁锹疏浚水渠,汲井水把池子灌满。锸(cha): 铁锹。⑥湛——清澈。⑦精彩——光彩。⑧偃(yan)息——休息。⑨潜形于毫芒——形象纤毫毕现于池水中。⑩循漪沿岸——顺着水池散步。漪:微波。(11)江湖千里之想——《南史·齐竟陵王昭胄传》: “昭胄子同,同弟贲,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这里用其意。(12)舒忧隘——发散内心的忧郁不畅。(13)穷独——处境困而独善其身的人。作者自指。(14)罟(gu)——鱼网。(15)市——买。(16)斗斛之水——形容池中水量极小。(17)广其容——增大水池的容量。(18)嚚(yin)——愚顽。(19)枯涸(he)——干枯无水。

赏析 这篇寓言小品,约作于明道元年(1032),当时,欧阳修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值章宪太后垂帘听政,幸臣宦官用事,许多正直之士不得重用,作者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本文通过“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游戏乎浅狭之间”的情景,暗示当时朝政昏暗、英才屡遭排斥、群小反而得势的现实,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文字优美,抒情含蓄,发人联想。

文章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以记事为主,着墨于鱼池。后一部分以抒情为主,着墨于事理。

开头以轻松自如的笔墨,信手写来,介绍了鱼池的方位、处所。从而描绘出了有折檐相向、书堂相对、修竹环绕、绿树荫映的优雅环境。淡淡几笔,看似毫不经意,却十分传神地烘染出一种幽美宁静的环境氛围。然后,用一个“因”字一带,将话题自自然然、顺理成章地引入修建池塘之事。作者用“不方不圆,任其地形; 不甃不筑,全其自然; 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这样骈散结合的优美文字来描述,对偶精整而无雕琢之痕。简洁明快的语言节奏,反映了作者轻松欢愉的心境; 而筑池“任其地形” “全其自然”的主导思想,恰恰又折射出作者率直自然的个性。怀着一份美好的心境修池,池成,果然美不胜收。它“湛乎汪洋,晶乎清明”,通体清彻纯净闪光; 它“若星若月,精彩下入”,明朗开阔,包蕴广大,星光月华,无不尽收。这一切,与其说是在描绘池水,勿宁说是在表现作者对生活和前途的美好追求与憧憬——渴望政治昌明,社会安宁,个人能有自由发挥才干的机会与广阔天地; 与其说这里是客观写景,倒不如说是在抒写作者一片美好的心灵——坦坦荡荡的胸怀,清风朗月的襟抱,高洁远大的志向与一片纯真的个性。表达是那样新奇委婉,含蓄自然,在欲露不露之中,给人以无限遐想。作者深爱新池,他息于其上,行于其岸,让自己的身影清晰地倒映入水中; 望明波荡漾而生“江湖千里之想”。实际上是在抒写对朝廷的热爱眷恋与忠心赤诚; 抒写欲大有为于当世的志向与愿望。一池碧波寄托着修筑者的无限深情。所以,他写道: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这句的感情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对自己“忧隘”、“穷独”之心的自我宽慰,又包涵着对朝廷政治和个人前途的热切期望与幻想。心境欢愉而明朗。

下半部分,切入正题,记“养鱼”之举,抒发感慨。池成而养鱼,但童子却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而“活其小者”、“弃其大者”。使得“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小鱼们却“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这深深地触动了作者。他感到,这一切恰恰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斗斛之水”的浅狭,不正是朝政的狭隘与黑暗吗?童子的愚顽,不正是当政者的昏庸与无知吗?巨鱼“枯涸在旁”,不正是志向高远、心地坦荡者不幸命运的写照吗?小鱼嬉戏自若,不又正是奸佞得势、横行于世的现实么?作者对此,慨叹不已,所以有感而作《养鱼记》。

此文前半部分极写景物的宜人与心境的旷达,后半部分则尽抒对巨鱼厄运的哀痛。一写池,一写鱼;一写乐,一写哀,看似衔接松散,实则云断峰连,意脉贯通。它们一写理想,一写现实,二者反差极大。在对比之中,写出了理想在现实中的幻灭,十分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对朝廷、对当权者由充满期望到彻底失望的心灵变化过程。前后情绪的强烈对比,加强了批判的力量。

本文以记事为主,但却具有沉郁的寓意与诗情。作者在客观的描写中,浸透了醇挚的感情。因而含蓄自然,摇曳生姿,小中见大,言近旨远,发人联想。婉转而流畅,在简明平易中包容了无限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