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湘妃怨西湖四时渔歌(之三)·卢挚|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双调·湘妃怨 西湖四时渔歌(之三)

卢挚

苏堤鞭影半痕儿,常记吴山月上时。闲寻灵鹫西岩寺,冷泉亭,偏费诗。看烟鬟尘外丰姿,染绛绡,裁霜叶,酿清香,飘桂子,是个百巧的西施。

这是首写西湖的散曲,不仅从一个侧面画出了西湖美景,而且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者紧紧地抓住了西湖美景中最富于特色的东西,把西湖置于秋景之中,黄昏之时,着意去写她宛如美女披纱的朦胧美。本来,苏堤横卧于西湖之侧,远看一线,近看一堤,视觉应该是相当分明的。但作者却偏写它如“鞭影半痕儿”,把它写得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这不仅更强调了苏堤的美,而且也一下子点明了作者赏西湖时特定的时间和作者为它的美景倾倒的兴奋心情。紧接着,作者忽然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吴山——他写吴山,却不写吴山亭石古迹,只以“月上时”淡淡勾出山影、人影、树影、亭影,而且这一切还在朦胧的月光下,那身着素妆的吴山之美便可想而知了。大约这时,西岩寺那边传来了几声灵鹫(一种似雕的鸟)的鸣叫,给这朦胧的夜色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于是,作者便拾阶而上,信步进入一个更为幽深美妙的境界;可谁知来到“冷泉亭”的时候,作者又被月色绊住了脚,被山绊住了脚,被如缕的诗思绊住了脚,彻底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了。

以上四句,主要是从游西湖的实景中撷取典型的美景,以意连之,后四句则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西施的美来比西湖的美,进一步深化前四句西湖“实景”给人的美的感受。同样,这里仍然强调的是西湖的“朦胧美”。在作者眼中,西湖的烟云,成了“尘外丰姿”的西施的云鬓,显得那么婀娜多姿,情意绵绵;而秋霜染红了枫叶,成了西施妙手裁成的罗裙,穿上了它,显得那么俊俏美丽,动人心魄;西湖随风荡漾、香气四溢的湖水,似乎是西施精心酿制的美酒,是那么清香、醉人,使人流连忘返。这时,假如我们再把前面的“鞭影半痕儿”、“吴山月上时”的美景和“冷泉亭”的诗思联系起来,就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一切究竟是大自然赐予的,还是那“百巧的西施”精心装扮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