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言情赠友诗歌
离肠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乳燕,消息知郎近远。楼前小雨珊珊②,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元好问是金代首屈一指的词人,词作题材广泛。他不仅以词写景咏怀。悲歌丧乱,而且以词赞颂男女忠贞的爱情,抒发夫妇相思之苦。此首是他写爱情的名作。
此为作者代拟闺怨之作。起笔直接表现思妇的身心状态。坠髻懒梳,蛾眉亦仅留下淡痕,身体也消瘦了。之所以变成这样,那还是由于离情百端苦相绕。深闺寂寞,独处难奈凄清滋味,自然会时时想到离人,可关山阻隔,如今人又在何处?记得初春时分,似曾相识燕归来,相亲相伴,软语呢喃,那是多么自由欢快! “燕戏还檐际,花飞落枕前”,她当时也盼离人归来,畅叙别情,朝夕相守。但从初春盼到暮春,楼上凭栏,望断天涯路,犹未见行人归来。如今新燕也已出巢翻飞,而自己仍然孑然独居,怎能不百无聊赖?她想起《开元天宝遗事》中燕子传书的故事: 长安女郭绍兰,嫁给商人任宗为妻。任宗行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无音信。绍兰见双燕戏于梁间,想托其带书信。燕子闻言飞鸣上下,停于女膝,似已允诺。绍兰遂吟诗一首云: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燕遂飞鸣而去,将信送至荆州。任宗读之,泣数行下,次年即归。女主人公也想学绍兰,请燕子传书,但乳燕飞舞,少不更事,并不停于膝,分明无意于此。
从上片意脉来看,女主人公在楼内已想得很久,坐得很久,因燕子无意传书而更感寂寞。于是转而眺望楼外景色。楼外小雨似珠声舒缓,落花飞絮,着雨更觉春意阑珊。帘前海棠花事已残,海棠开后更伤春,春去夏来,青春虚度,能不心伤? 轻寒即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雨声似珠,像是轻轻地、慢慢地敲击着脆弱的心房,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感受写出来的,读者可以感到其人宛在。杜甫的 《杜鹃》诗曾云: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苏轼的词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云: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杜甫咏杜宇哀鸣,心情与女主人公差乎近之。苏轼咏杜鹃本为抒旷达情怀,此词语句与苏词相近,但与女主人公的心情迥异,作者或用前人诗意,或用前人诗句,别出心裁,点铁成金,仍属高格。
宋人沈义父主张: 词的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 《乐府指迷·结句》 ) 。看到此词以景结情,会使我们想起欧阳修的《踏莎行》 :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也会想起徐俯的词 《卜算子》 :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欧词结尾展现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徐词与欧词不同,说愁绪不是由人物这一主体产生,而是自外向主体袭来,要借重山把它挡住; 然而还是 “遮不断” ,足见其愁绪之深重。此词结尾与欧词相近,均写思妇一往情深,飞越春山阻隔,伴随着离人飞向天涯。但此词中的思妇是因杜鹃啼血而惊春尽,因杜鹃飞离树梢而远眺重山,可知其心境更加凄苦。结尾以愁随重山,又照应起首的离肠宛转,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的笔触深入到思妇的心灵,画面有限,而情境却无限,与欧词、徐词相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作者写词,以苏、辛词为典范,并吸取自唐至金许多词人的优点,而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宋末元初的张炎对豪放词怀有偏见,故只欣赏作者词中以婉约取胜者。其 《词源》 云: “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用这段话评价这首词,也是很恰当的。
注释
①离肠: 离情。杜牧《丹水》诗: “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 ②珊珊:象声词,词中云雨声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