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洛阳处①天下之中, 挟淆渑之阻②, 当秦陇之襟喉③, 而赵魏之走集④,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⑤无事则已, 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 天下治乱之候⑥也。”
方唐贞观、开元⑦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⑧者, 号千有余邸⑨。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⑩, 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⑾,烟火焚燎, 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 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 则《名园记》之作, 予岂徒然⑿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⒀,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14), 而忘天下之治忽⒂,欲退享此乐,得乎⒃?唐之末路是矣!
(“四库全书”本《洛阳名园记》)
注释 ①处——居,在。②“挟淆渑”句——挟, 《后汉书·班彪传》注: “在旁曰挟。”淆(xiao),山名,也写作“崤”。在今河南洛宁县北,东接渑池县界,西接陕西界。渑(mian),渑池,河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阻,险阻。③“当秦陇”句——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地区。襟喉,比喻险要的地方。④“而赵魏”句——赵魏,古赵国、魏国,指今河南、山西一带地方。走集,要冲,犹言边地要冲。⑤常——正常。⑥候——征兆。⑦贞观、开元——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⑧东都——洛阳。唐以长安为京师,洛阳为东都。⑨“号千有”句——号,号称。有, 又。邸,府第。⑩“继以”句——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酷,战争的残酷破坏。⑾大榭——高大的楼台。⑿徒然——无所谓。⒀进于朝——在朝廷作官。⒁“放乎”句——放,放纵。自为,随心所欲。⒂治忽——治乱。⒃得乎——还能够吗?
赏析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卷,记洛阳著名园池,计富郑公园,董氏西园、东园,环溪等凡十九处。这些园池,或属于僧寺,或属于富豪,而大多数园主是北宋的达官贵人。他们玩物丧志,把园池装修得十分豪奢。本文是记述了这些名园后写成的总论,表达了他作《名园记》的目的。目光高远, 见解深刻,感情充沛,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真知灼见,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序跋佳作。
文章一开始,就以十分精炼简括的语言,概述了洛阳的地理形胜。紧紧抓住它所处要冲的地理位置和异常险要的地形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特点,揭示出一旦战争,其为“四方必争之地”。并且由此推理,指出:天下一旦有变,洛阳定是烽火压境,“必先受兵”,首当其冲地遭受战争祸患,从而得出“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的结论。强调了洛阳的特殊地位,从而确立了以小见大、具有公理性质的论点。
就结构而言,这部分是文章的“论点”,它是运用逻辑上三段论式的推理方法提出的,前提准确客观,推理严谨正确,结论明了精切。
第二段是回顾历史,用历史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出进一步的推论。作者从洛阳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唐贞观、开元落笔,写“及其乱离”,其尽为丘墟,化为灰烬,与唐王朝一起消亡的悲惨结局,从而得出“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的结论。尔后,将第一结论和第二结论汇总:“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以此引导读者类比,得出“园圃之废兴为天下治乱之候”的结论。这种引导读者自己作判断推理的方法,不仅行文简明,避免了繁琐和重复,而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段末,作者用一有力反诘句: “《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不仅点明了题旨,说明了“有所为而作”的创作用心,而且揭示出其内在的深远意义,语言简短而又十分有力。
末段,由历史的反思转入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议论,感叹遒劲深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从公卿士大夫放意于名园风光和放荡于豪奢生活,预测到他们必然覆灭和国家必然败亡的命运,这已不仅是对历史的慨叹,而且是对现实社会的深深焦虑和发自肺腑的忠告了。“唐之末路是矣”一句,斩钉截铁,以唐鉴宋,垂戒当世,如警钟长鸣,回响不已,震憾着人们的心弦,引人无限深思。
这篇短跋,仅230余字,却能鸟瞰全局,俯视今古,小中见大。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情中寓理,理中含情,情真理至,充分体现了作者“字字从肺腑出”的文学主张,具有一种沉着凝重之美。在逻辑上,从段落到通篇,立论宏正,推理严密,环环紧扣,异常严谨,很有说服力。而行文则整齐中富有变化,精炼中又能自然流畅,在短小的篇幅中却表现出一种大家气象,很有气势。南宋时,人们对此文十分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