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处》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王昌龄“隐居处”指王昌龄出仕前的隐居处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王昌龄是与常建同科及第的进士,是宦友和好友。他37岁出仕,虽仕途坎坷,却终未退隐。而常建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诗中所言“西山”。此诗大约是他辞官回乡途经石门山所作。这首诗为盛唐有名的山水隐逸诗,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均为常建的代表作品。
全诗留恋隐居的佳境,一宿之后,也起了和他一同隐居的念头。在艺术上,极能体现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特点。诗人在平实的写景叙事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喻象征。同时,诗人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之地特有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达对王的清高的赞叹,也真诚地期望王归来。这样,使全诗即景生情,情随景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写隐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石门山,隐居地别无他物,远望去唯有孤云。这里“孤”指主人不在,而白云向来就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孤云”,流露出对王昌龄的清高孤傲品格和隐逸生活的赞叹,读来别有情趣。
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点出“宿”字和隐居的人。诗人夜宿他人隐居处,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这一片清光并非为我,而是为“君”(指王)。这就传达出山中景物似乎对王特别有情,借以婉转地点出主人对明月也应有意的意思。唐殷璠摘出此联誉为“极警策语”,实际是赞幽僻的意境和诗的兴味。
颈联“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写夜景的清幽。“宿”与“滋”用得较好。孤零的茅屋令诗人倍觉孤独。再看屋外却有花影相伴,确有不尽的情意。院里的药草生长得茂盛,因长久没人居住,院里路面上已滋生出青苔。
颔联与颈联相连,共同勾画出王昌龄隐居地的典型环境。茅舍外有松树,院落里有花、有药草,还有毛茸茸的青苔。这景虽清幽却说明王昌龄隐居时的生活情趣。这些特定的典型景物的描写,自然真实,平易亲切而毫无造作之感。这美景与王昌龄的隐逸情趣深深打动了诗人,诗人内心思归的情绪为这片美景所感染。
尾联紧承上联,写自己的归志。“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谢时去”意即辞去时俗的牵累。“鸾鹤群”即与鸾鹤为群。鸾鹤传说仙界才有,诗人与之为群,意思是隐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样美妙。这里用“亦”字是说自己步王昌龄的后尘,也要隐居。而实际上是诗人被宿处的佳境所感染,也起了偕隐之念。这样就委婉地讽劝王昌龄应该坚持归隐。这一联起到了篇末点题的作用。
全诗在整体安排上极为巧妙。先远望,再近观;先写屋外,再写院落、小路;先写高处的白云、明月,再写低处的花草茅屋。层次井然有序。从写景的角度看,又朴实自然,生动传神。诗中创造的幽静、别致又富生活情趣的意境,令读者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