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①淮中:淮河旅途中。犊头:犊头镇,在楚州淮阴县。

【译文】 我独自乘船在淮河上旅行,两岸原野上笼罩着春天的阴云。芳草绵延,草色深青,时而见到幽僻处一两棵春花盛开的树格外鲜明。傍晚,我把孤舟停泊在犊头一所古老的祠堂下,眺望河上,风狂雨暴,晚潮汹涌而来,发出如雷似鼓的轰鸣声。

【集评】 宋·王直方:“山谷爱子美绝句云:‘春阴垂野草青青……’山谷累书此诗,或真草与大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宋·《复斋漫录》:“‘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郑毅夫(郑獬)诗也。‘春阴垂野草青青……’苏子美诗也。第二句相类,然皆清绝可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引)

宋·刘克庄:“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轩昂不羁如其为人,及蟠屈为吴体,则极平夷妥帖。绝句云:‘别院深深夏簟清……’,又云:‘春阴垂野草青青……’,极似韦苏州。”(《后村诗话》前集卷二)

近·陈衍:“视‘春潮带雨晚来急’,气势过之。”(《宋诗精华录》卷一)

今·吴熊和:“这首七绝写淮河舟行即景,在优美的境界中,流露出他的孤寂和不平,是寓情于景的好诗。”《唐宋诗词探胜》第28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今·倪其心、许逸民:“在这春阴入晚、泊舟犊头而极目田野江上的观感中,诗人抒发了淡泊自若的情怀,寄托了自己遭遇废黜的夷然态度。而写来即景寄兴,情景交融,意蕴深长,风格闲淡,允称佳作。”(《宋人绝句选》第37页)

今·钱学增:“这首诗作于作者遭贬以后,乘舟经淮水赴吴中途中。在色泽明丽的途中景色的描写中,寓意深远。前二句以‘春阴垂野’之暗反衬‘幽花一树’之明,寄托了作者对迫害他的权奸小人的蔑视和自己傲岸、顽强的心迹;后二句的‘孤舟古祠’、‘风雨看潮’,则又暗暗透露了诗人心灵深处对政治风雨的忧虑。在风格上,这首诗酷肖唐人韦应物,深得黄庭坚喜爱。”(钱仲联选《宋诗三百首》第299页)

今·金性尧:“亦是旅居淮上时作。全诗的成功处就在善于创造气氛,并赋予大自然以性格。诗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诗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强烈感受。”(《宋诗三百首》第67页)

今·范宁、华岩:“这首绝句写泊船淮河岸边前后的情景,极富变化。前两句是诗人舟上观岸,因‘春阴’而见‘幽花’,也因天阴而思靠岸。后两句写岸边泊舟后转身回顾时的景象。那汹涌的潮水和突至的风雨与刚才幽静的画面恰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末句的‘看’字中,可以领略到诗人登岸愉快的心情。”(《宋辽全诗选注》第80页)

今·张忠纲:“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舟行水中所见两岸的自然景色,……这是动中见静。‘时有’二字正衬托出舟行水中的情状。‘春阴垂野’,色调是晦暗的;而幽花耀眼,色彩是鲜明的。晦明相映,愈见情趣。诗的后两句是静中见动。……上联首句是从大处落笔,第二句是在小处点染;而下联的第一句则是从小处着笔,第二句是从大处渲染。这样大小相形,动静交映,才显得错落有致。而结句的‘满川风雨’,紧紧照应首句的‘春阴垂野’,层层递进,结构谨严,堪称写景的佳作。而在这境界开阔、气象峥嵘的景物描写中,隐寓着作者那愤懑不平、兀傲不驯的性格。”(《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第612—613页)

日本·吉川幸次郎:“《淮中晚泊犊头》,被认为是宋代七言绝句代表作之一。大概是被逐出首都后,南下苏州,路经淮河时的作品。”(《宋诗概说》第105页)

【总案】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主张“改革弊政”的变法派,因此受到保守派的压制。庆历四年(1044)秋冬间,保守派借事诬陷,苏舜钦被削职为民,逐出京都。庆历五年(1045)春,诗人由开封乘船沿蔡河、颍水、淮水、运河航行,四月间到达苏州吴门。这首七绝,当作于舟行途中。诗中的阴郁气氛,激荡情绪、壮阔境界,正是作者兀傲不屈的性格和当时愤懑不平心态的形象写照。集评中今人吴、金、范、华、钱、张诸位对此诗的意蕴、情调,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作了中肯的分析。这里略作补充:此诗即景寄托,妙在‘春阴垂野’与‘幽花一树’、‘孤舟古祠’与‘风雨看潮’这几个意象,其象征性,似有似无,不著痕迹,达到了清人周济论词的寄托时所标举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高境。诗仅四句,对于景物的动静、明暗、大小的对照,气氛的烘托渲染,首尾的呼应,作者个性与情绪曲折而酣畅的表达,都耐人咀嚼品味。此诗可能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影响,但其意蕴、境界、气势,远胜于韦诗。日人吉川幸次郎先生称其为宋代七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洵非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