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风景名胜区·同里》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苏州市东南23公里处。紧濒大运河东侧。古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改“铜”为“同”。一说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遂沿用至今。同里风景区北至九里湖北岸,东至同里湖东岸,南至南星湖南岸,西至庞山湖东岸,景区面积18.2平方公里。地处水乡泽国之中,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同里小镇被“川”字形的15条河道分隔成7个小岛,在0.68平方公里的建筑区内,河道长达6.31公里,河湖占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集宋、元、明、清各代所建古桥28座。镇上“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其中明、清建筑约占全镇住宅建筑的三分之一,且临水民居,均建有“河桥”(石阶埠头),造型古朴雅致,各具千秋。是江苏省目前唯一以镇作单位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著名的景点有两堂三桥、退思园、计成故居、耕乐堂、侍御古坊、环翠山庄等。两堂三桥,即嘉荫堂、崇本堂和太平桥、吉利桥、荣庆桥,旧时同里人婚娶时,在鼓乐声中抬轿走过这3桥,以求吉利,人逢60岁生日,午餐后须走过此桥,因此,这3座桥已成为当地吉祥之物。退思园是同里镇上最著名的古典住宅园林。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园名取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西为住宅区,占地四亩余,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内宅是十开间的走马楼,布局完整,特点是宅取楼式。东边是园林,占地五亩余,由外园(庭院)和内园(山水园)组成。园内的“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桂花厅”、“岁寒亭”点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内园建筑面水、贴水,如浮水上,园地虽小,却求景全,小巧清雅,布局紧凑,是江南有名的“贴水园”。环翠山庄位于镇南,建于清同治中叶,是画家严友兰所建宅园,占地面积5亩,是同里仅存的三处宅园之一;浩歌堂位于环翠山庄之北,是近代名人陈去病故居;侍御古坊,位于镇北,面积3.12公顷,俗称陈家牌楼,又称“孚寄堂”,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故居。
〔古诗文赏析〕 渔 家 傲 明·赵重道
富土由来称绝丽,而今南陌烟光翠。台榭高低临水际,人如蚁,雨掉珠汗云连袂。
错落牙筹波鼎沸,花影凌乱莺声碎。独共他乡风景异,天初霁,吴侬解弄千般技。
此词描绘了水乡古镇同里秀丽风光。词的上阕写古镇醉人风光、建筑特色及人口众多的繁华景象。“富土”是同里古名,唐初改为“铜里”,宋始改今名。水镇东临同里湖,南滨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松江,东北连通阳城湖、澄湖,环抱在湖光水色之中。镇内经“川”字形的市河及支流纵横分隔,形成7块大小不等的陆地与四周水面交叉错落,天外有天,水外有水,令人叹为观止。“富土由来称绝丽”即指此。“而今南陌烟光翠”,指的是“南市晓烟”、“长山岚翠”等佳景。古镇原有八景、续八景及后四景,现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西津夜渡”、“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等佳景。“台榭高低临水际”,是古镇水乡特有的建筑风貌,临水台榭高低错落,十分优美。古镇人文荟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如蚁,雨掉珠汗云连袂”,用的是“挥汗如雨”、“连袂成云”之典,夸张地写出了人头攒动的繁华景象。词下阕更从细处落墨;室内象牙制的酒筹错落,人们在欢饮,湖波翻腾喧哗,似乎也在欢唱。花影斑驳陆离,黄莺优美的歌声显得零散不整了。人欢波腾,花香鸟语,风景这边独。雨过天初晴,勤劳的吴人就已在田野里施展出他们的千般技艺,将这美丽的山河装点得更加迷人。
(曹林娣)
〔现代散文〕 早听说苏州附近有个风光旖旎的小镇。整个一座小镇作为重点文物,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这对喜欢访古探胜的人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去走了一趟。
汽车开出苏州南门,向吴江方向驰去。经过72孔的宝带桥后,渐觉眼前河汊增多,水天开阔。同里就坐落在这一片太湖之东的水网地区,全镇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却被15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割成7个小洲;洲与洲之间有28顶石拱桥相连接。熟悉情况的同志告诉我:这些石拱桥最早的建于宋代,其余多为元明清遗物,全部用质地坚硬、色泽鲜明的金山石砌成;放眼望去,高高隆起的有如月轮,稍稍平缓的恰似长虹,给这座水上小镇增添了不少光彩。河西边的驳岸也是用同样的石料砌成的,总长度达十六七华里,曲折蜿蜒于绿树掩映之中,十分整齐、美观。据说,镇上的居民一向喜好花木,人口近万,植树和盆栽花卉却有3万余株。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不仅净化了周围的空气,也保证了水面的清洁。在层层水天的环抱中,整个小镇给人以清新、明朗的和雅致的印象。难怪元代画家、诗人倪云林在描绘同里的水乡风光时,写出了“一水东西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这样优美的诗句。除了小桥和流水,最富有水乡特色的还有“人家”。在这里,家家沿河盖屋,户户面水而居,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条石砌的水码头,有的就砌在伸出廊檐下,落雨天也淋不着,汲水、洗刷、登舟都非常方便,坐在家里就能招呼河面上往来的船只。我住下的第二天清晨,天刚亮,就听得旅馆楼下人声嘈杂、沸沸扬扬。开窗一看,只见满街挑筐、提篮,鲜蹦活跳的鱼虾、水灵灵的蔬菜和各种农副产品,正从四处驶入港汊的船头上源源不断而来。有的卖主就在船上和码头边的买主做着生意。沿河的茶馆、饭店乃至百货商店,也都早早敞开了门户,宾客满堂,熙来攘往,正象前人诗词中咏叹过的:“雨掉珠汗云连袂,错落牙筹波鼎沸”,好一幅热闹非凡的江南水镇风情画!
镇上有一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凤颖六泗兵备道任兰生解职归隐后营建的私宅。园不大,前为住家,后为园林;园林部分仅占地三亩七分,且有一半是水面,但就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设计者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建造出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的“贴水园”——即全部景观紧贴着水面,不同于一般园林有高低落差的“依水”结构,因此引起了有关学者专家的重视和研究。
我去参观时,园林部分经过修缮整理,刚刚恢复旧时容貌。园的中央部分是一方碧澄如镜的池塘,四周镶嵌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其后便是一组能够观赏四时景致的建筑物:“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和“岁寒居”。在与前园沟通的回廊间和园后角的假山上下,还散落着以琴、棋、书、画为名目的楼台亭阁。由于山水、建筑比例适度,运筹得当,整个园林的布局收到了“多而不觉其挤,小而反见其大”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伸进池中的“闹红一舸”,这是一艘身首微微前翘的石舫。翘起的部分,踮在深植于池中的几块太湖石上,轻轻地离开了水面,在波光潋滟和池鱼回游的映衬下,似有云蒸霞蔚,凌波欲飞之势。尽管石舫本身的设计质朴无华、不事雕琢,但那种空灵活跃的动态美,凭添了不少难得的生趣。
据考证,该园和苏州怡园的设计同出 一人——清代的同里画家袁龙之手。另外一位更有名的园林建筑家计成,也是同里人。正是这些能工巧匠在美丽富饶的江南大地上创造了建筑艺术的精品,也给自己的乡里留下了不朽的纪念。
(冯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