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诗词散文赏析

《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钟山第二峰南麓,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以后,其葬事筹备处决定在钟山南麓选址建陵,并在全国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图案获首奖,并被聘为陵墓总设计师。1926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至1929年春建成。墓室海拔158米,相对高度为73.33米,陵墓面积八万余平米方。从陵墓入口处上达祭堂共有10级平台,392级台阶。整体建筑布局呈警钟状。中山陵的续建工程至1931年10月全部竣工。中山陵座北朝南,正前方为半月形广场,广场入口处为福建花岗石建成的三阙门式仿古牌楼式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博爱”两字。整个陵墓成中轴式对称,牌坊后依次为墓道、陵门、碑亭、望柱、祭堂、墓室。祭堂门楣上,雕有阳篆“民族”、“民权”、“民生”6字,上下檐间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竖匾。祭堂有拱门3座,各有镂花紫铜门2扇。祭堂顶作穹窿状,中央有大理石坐像,是法籍波兰雕刻家保尔·朗多夫斯基1930年在巴黎用意大利白石雕成。两壁墙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后为墓室,呈覆釜状,中央为大理石圆穴,四周围以大理石栏杆,长方形石棺座上安置着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大理石卧像,像下5米左右为孙中山先生灵榇所在处。所有谒陵者进入墓室后均会自然地俯首向孙中山先生卧像行注目礼,这样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尚属罕见。中山陵“前临平川,后拥青嶂”,以传统风格为主,兼蓄西方建筑之精华,无论是形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安排和细部处理,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其以庄严、肃穆、雄伟的特色、永远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现代散文〕钟山似一条巨龙盘蜒在南京东郊,山虽不高,但名气极大,这是因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座落在山的南麓。山因陵胜,陵依山雄,巍巍陵墓,增辉锦绣山河。

我喜欢游中山陵,可以讲百游而不厌。近20年的导游生涯,已无法计算我究竟爬了多少次中山陵,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旅游的景点,而且是一个课堂,它给人启迪,教人奋进。

我喜欢这里的环境,伟陵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四周万松森列,气势雄浑。左有流徽湖,右有前湖和紫霞湖,湖山映衬,相得益彰。巍峨的峰峦,参天的松柏,掩翳的修竹,扑鼻的香梅,芬芳的丹桂,以及灿烂的山花,四季交辉。春可踏青,夏宜避暑,秋适登高,冬天赏梅,四季宜人。冬春来这里游览,阳光和煦,登陵使人体暖,赏花叫人叹绝,夏天城内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这里“云木沉沉夏亦寒”;每当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桂花香动万山秋”时,漫步在这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天地中,松涛如潮,心胸如洗,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那种“落叶无人松径冷”的悲凉气氛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喜欢中山陵的建筑。花岗石与蓝色琉璃瓦构筑的这座形似自由钟的陵墓,庄严肃穆,刚正不阿,象征着孙先生为国民革命而奋斗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中山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目前我国难觅的一块旅游净土,一块给人向上、欢快、奋进的净土,难怪孙先生的外甥女戴成功来宁谒陵时说:“真没有想到外公的陵墓保存得这样完好,管理得这样有秩序和清洁。”

中山陵建成后,曾历经八年沦陷、十年浩劫等历史动乱,但中山陵始终巍然屹立,平安无恙。可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

登上陵墓的最高平台,回首四顾,巍巍钟山,莽莽苍苍,山前平川似绣,新楼浮天,遥望明城墙的护城河细如白练,远处青山隐隐,似乎可见“双龙戏珠”的奇特景观。这里的天,这里的地,万象更新。我一生致力于旅游事业,每当我接待一批海外归来的华人,告别时,我都托他们告诉海外侨胞,尤其是台湾同胞趁此良辰来大陆看看。中国的大门永远敞开着。我曾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于右任先生生前写的诗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与其带着这种遗憾归去,不如“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如果孙先生在天有灵,看到祖国大业兴旺,一定会得到宽慰并含笑于九泉。

两千载帝制,首义功归先行者;积四千年经验,遗言启迪后继人。

(周锦骝)

〔民间文学〕 南京东郊的钟山,有许多名人葬在山麓。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中山陵了。这座陵墓的墓址,是孙中山先生自己选定的。

1912年的春夏之交,孙先生为了南北一统大业,主动辞去了民国大总统的职务,直到这时,孙先生才有暇从百忙之中抽身去东郊散步。

孙先生带着胡汉民等人,骑马来到了现今中山陵的陵址。

大家向四围眺望,只见远处的天印山象一方石印,远远地耸立在正南面。远处的秦淮河象一条玉带,隐隐约约地由远处向南京城流来。山水的北边是一片平畴原野,千门万户的南京城被明城墙紧紧地裹住,城墙与紫金山之间是莽莽苍苍的林涛树海,气势确是雄伟!孙中山看到这儿,不由感慨万千地说:“这儿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真是一片宝地啊!当初朱元璋为了选择自己的陵址,动了不少脑筋,以至于把灵谷寺的寺址都迁走了,可是他怎么没看中这块地方呢?明孝陵和这里相比,未免太低太矮了!”

胡汉民听孙先生这样讲,连忙接着说:“要从风水的角度来讲,这里前有照,后有靠,山环水抱,风光秀丽。明孝陵尽管也占山水之胜,可是哪能和这里相比呢!”

几个人一边议着,一边走着,转眼就来到了现今中山陵广场处。这里大树成荫,绿草茵茵,煞是喜人,孙中山先生一行便在树荫下躺下休息。

孙先生看看四周的环境,若有所思地笑了一笑,对周围的随从说:“徜若我死了以后,国人能在这里给我一块土,让我安葬在这里,那就太好了!”

1924年11月,孙先生不顾重病在身,毅然北上商谈国是。次年病重,据说临辞世前,还曾关照身边的人,叫他们在他去世后,将他葬在紫金山麓现今的墓址。

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民党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紫金山东麓,为他建造了一座自由钟式的陵墓,不论是谁见了这座陵墓,都会觉得这座陵墓址选得特别好。

(袁晓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