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 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这首诗是白居易到杭州后第二年所作。这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作者来到了江边的楼上,向四周眺望,凉风习习,景色宜人。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应该请他一起到这楼上来销暑话旧,过一个清凉的晚上。这就是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江楼”,又名“望潮楼”或“望海楼”,亦称“东楼”。当是在钱塘江北岸,向东可以望见大海。“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点明了江楼所处的位置和登楼的时间。从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一片,望不见头,而且夜色苍茫。可见虽然是“江楼”,却是离海很近的。“山势川形”当是指江楼附近的形势。“山”指附近的山,“川”即是楼畔的钱塘江。附近的山啊,水啊,既阔且长。“水”的“阔复长”较好理解,“山”怎么能“阔复长”呢,细细体味,大概是指山势重迭,连绵不断吧! “楼”是依江傍山而筑,又东临大海,首先给人一个气魄十分宏大的感觉。读了开头两句,不由得胸襟顿开,豪情满怀。

三、四句的风格稍有变化,描写得细致、委婉起来。也许是诗人在江楼上盘桓得时间较长的缘故吧,不知不觉之间,天色已经渐渐黑了起来。回望杭州城内,“灯火万家城四畔”;低首钱塘江里,“星河一道水中央”。暮色浓重之中,远处的城四边隐约透出点点光亮,密密麻麻,这是多么地具有诗情画意!星河本来是横在天上的,现在却在水当中横亘。银河在江中映入,可见月色的明亮。白天,在水中可以看到各种倒影。夜晚就比较困难。因为没有一定的亮度是不行的。而现在能在夜晚看到映入江中的银河,可见月亮是很亮的。这样奇异的景色恐怕也是很难看到的吧。望着这万家灯火,江中的星河,不由产生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然而这恬淡幽静不同于王维笔下的景物,而是在恬淡幽静之中,透出一种豪迈、宏大的气魄来。试想万家灯火,一川江水,银河浮动,不亦是很壮丽的景色吗?

接下去两句“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得更为出奇。晴天怎么会下雨呢?原来不是下雨,而是风吹古树发生的声响;夏天怎么会有霜呢?原来不是有霜,而是月色照在沙地上,显得白灿灿一片。在炎热的夏天写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就引出“清凉”的感觉来,海边的晚上应该说是比较凉爽的,在高楼之上,更会感到海风阵阵,吹动着楼旁古老的树木(可见此楼的年代也是很久了),使诗人产生了下雨的联想。由于天气的热,渴望着凉爽,所以下霜转凉是急切盼望的事,因此把其实是“月照平沙”也误认为是霜了。把月色、沙、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白居易的首创,张若虚在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就写道“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白居易把它更集中地表达出来,用霜来比喻“月照平沙”,使人更易理解,也更形象。据说这两句诗曾得到苏东坡的赞赏,认为这是白居易艺术上渐趋成熟的标志,“少时所不到也”(见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

最后两句才切题目上“招客”两字。“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写得看似平直而情意深长。这和白居易的另一首小《问刘十九》有同样的奥妙。《问刘十九》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同样把对故人的深厚感情表达得很诚挚,恳切。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论到情和景时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认为,景中情还较容易写,“情中景尤难曲写”,读者很也容易“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白居易的这一首《江楼夕望招客》和《问刘十九》应该说是写出了“情中景”的,“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写出了诗人怀念朋友之情,也写出了诗人独步江楼,临风慨叹,思念朋友之景。这样的“情中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出的,然而不是大手笔也是很难描摹得淋漓尽致的。

《江楼夕望招客》这首诗,落脚点应该在“招客”上。前六句是“江楼夕望”,后两句是“招客”。写“江楼夕望”固然描绘出壮丽宏伟的景色,但其目的还是为“招客”作铺垫的。面对如此大好的景色,而有故旧在此销暑一叙,其乐如何?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