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原文与赏析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的精妙和选材的恰切。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一个“次”字,来发抒远行之客怀念故乡的感情。

作者王湾,洛阳人,生活在唐玄宗先天开元年间。是当时一个很有盛名的诗人,可惜他的诗留下来的不多(全唐诗所录仅十首),而这首《次北固山下》却历来脍炙人口,每每为唐诗选家所激赏。

一开始我们说,这首诗是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次”字来写的,乍听起来,也许觉得奇怪。细细揣摹的话,这话是一点不假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自然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胜景,青山、绿水,显示着春天已经到来,蓬蓬勃勃的一片生机,是与第六句“江春入旧年”互相照应的。这是说,行客走的路从青青的北固山中蜿蜒而出又远离北固山而去,一直伸向遥远的远方,那乘风驾驶着的小船仿佛已驶到绿水的前面去了。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不要忘记,我们的作者是“次”在北固山下,在自己的小舟里,极目远望的。那么远望的景物收入眼底的应该很多,为什么独独就写“客船”和“行舟”呢,那就是因为作者并未上“客路”,也没有让自己的舟“行”,而是停留在那里,大概是有什么事儿耽搁了。所以说,这两句不仅是一幅江南春天的风景画,而且也暗示着作者的一种焦急、盼望的感情在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作者望中之景。潮水平稳,没有大波大澜,两岸反显得宽阔;而前面呢,和风吹拂,帆儿高悬,水天也显得空阔宽舒。帆儿并不是片片,而仅仅是“一”,这“一帆”,还是前面所说的“行”在“绿水前”的“舟”。大江之中,一帆高悬,气象十分壮阔。这两句,连同下一句“海日生残夜”,读了之后,我们不禁想起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是描写江南春景,一个是描写边塞的风光,但同样都显出壮阔的美,写得气象万千,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得更是警辟。据说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此联特别欣赏,亲手将它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楷模。这两句是说,大海上的太阳在残夜未尽时就已经从地平线上涌出,而江上的春天好象是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旧年之中似的,又来得特别早。这前一句还可以说是作者之所见,这后一句就是作者之所感了。江南的春天的确是来得早的,春寒尚且料峭,可是枝头的嫩芽,却已在寒风之中偷偷地露了脸,这难道不令人欣喜吗?可是作者之“所感”是什么呢?我们还应该紧扣到题目上的一个“次”字去,作者看到早上的太阳的升起,当然感到在客路上已经又过了一天,这是日复一日,尚且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而看到春天的到来,又想到自己外出,又过了一年了,旧年过去,新年来到,年复一年,这生活什么时候是尽头? 由是引出尾联,便显得极其自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希望在春光中北飞的鸿雁把自己的一封家书先带回去吧!其思念家乡的心情的迫切,也就可知了。张说在他的《蜀道后期》中也曾经有过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也是同样的意思。他在蜀中归洛阳的途程中受阻滞了,也叫秋风不要等待他,把他的信息先捎到洛阳去吧! 可见这种手法在当时很多人都会运用的。

这样看完,我们都的确会佩服作者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山水画,又在这画中融注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感情表现得细微,隐藏得很幽深,不仔细寻找,是不会得知其中“三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