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梁佩兰·粤曲(录二)·琵琶洲头洲水清》原文赏析
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一声欸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
与第一首雄丽浑厚的风格不同,此诗显得清新典雅。如果说前一首具有阳刚之气,那么,这一首就完全是阴柔之美。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原因是诗歌的题材不同: 前一首写山,因而宏伟,这一首写水,因而恬淡。也就是说,诗人摹拟的民歌性质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山歌,而这一首是渔歌,乃是珠江渔夫所唱,讴歌的是琵琶洲一带傍晚的美丽景色。据《羊城古钞》记载,珠江出广州城东南三十里,江中有洲突起,高十余丈,上有山冈,形似琵琶,故名。
前二句写琵琶洲一带的江中景色,“清” 和 “平”一是写水的颜色,一是写水的形态,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水平如镜,才可能清澈见底。通过清、平二字,烘托了宁静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雅淡的基调。七言绝句篇幅短小,为扩大诗歌容量,一般很少反复咏叹。由于这是一首拟民歌之作,因此,复沓回合的句式似乎更近于民歌的特征。并且,从音节上看,也显得朗朗上口。这里,通过从前一句的洲头,到后一句的洲尾,让人更可以细细感受到一叶小舟在逆水中缓缓而行的情趣。
如果说一、二句写江中之景,那么,三、四句就是写江中之人了。第三句从柳宗元《渔翁》“一声欸乃山水绿” 中化出。欸乃,指渔歌,唐时民间有《欸乃曲》。渔歌和桨声的此起彼伏,表现了渔民满载而归时悠闲自得的神态。最后一句承“一声欸乃”而来,只是通过共唱,暗示了归舟之多。尽管这首诗所描写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傍晚景色,而诗人在最后还是确切交待了时间——对月明。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 “画家有读画之说,佘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如果说读画是读画中之诗,那么我们言观诗,就必定是观诗中之画无疑了。这首诗中的画意是显而易见的: 江水清平,明月初升,轻舟缓归,渔歌唱晚,情与景,景与人的完美结合,又似乎不是一幅普通的画面,而是一组有动感的电影镜头。这组镜头又是通过极通俗、极自然、极流畅的民歌语言加以表现,就更见难能可贵,这确实需要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