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梁佩兰·粤曲(录二)·春风试上粤王台》原文赏析

古诗《梁佩兰·粤曲(录二)·春风试上粤王台》原文赏析

春风试上粤王台,锦绣山河四面开。今古兴亡犹在眼,大江潮去复潮来。

文人摹拟民歌创作诗歌,古已有之。不说汉魏乐府中有大量文人创作或修饰的作品,在唐代,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效仿吴中曲调,写成了《子夜吴歌》四首。这类文人创作的民歌,一般都以当地的乡土人情为题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然,由于出自文人之手,尽管语句通俗易懂,但都较典雅。

梁佩兰之《粤曲》(广东地方小曲),明显有此特征。

是首写粤王台所见。粤王台,又作越王台。据《羊城古钞》记载:“越王台在越秀山上。汉(南越王)赵佗建,为三月三日修楔之处。南汉刘龚叠石为道,名曰‘呼銮’,旁栽甘菊芙蓉,与群臣游宴,故亦名曰‘游台’。”这首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借景抒情。

“春风试上粤王台”,此句有两种解释,谓从《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化出。春风得意之时,登高望远,当然悦目舒心。另一谓早春时节,东风初拂粤王台。二解各有优劣。前者因为有人,春景和春情便有机地交融了。后者通过一“上”字,以拟人的手法给了春风灵性,使春景充满生机,而一“试”字,点明初春。当然,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只要自己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诗句内容不发生矛盾就可以了。第二句承前句而来,写在粤王台所见大好春光。由于粤王台地处越秀山高处,能够环视山下,故言“四面开”。

因为是登高望远,诗人看到了远处的珠江。而珠江的潮涨潮落,又触发了诗人的情怀,激起了诗人的无限联想。于是,眼前大江浪潮的起伏,似乎成了千古历史兴亡的象征。时值明清易代之际,诗人有如此历史观是很自然的。他在《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中更明确地写到: “至今亡国泪,洒作粤江流。”而诗人以民歌方式通过写景婉言之,不可谓不高明,尽管这不是梁佩兰的发明。《论语·子罕》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东坡《念奴娇》亦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都流传千古而脍炙人口。但是,此处只有借用之妙而绝无抄袭之嫌。

作为文人摹拟广东民歌之作,这应该说是一首山歌,即是出自一位山中樵夫之口。而诗歌的风格,也如同岭南委延起伏的山峦一样,非常雄丽,非常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