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黎简·村饮》原文赏析
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塘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黎简诗往往锤炼过甚,失之幽涩。此诗则较为秀丽自然。”(钱仲联、钱学增《清诗三百首》)这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描写了村民在春季农闲时间聚餐饮酒的情形,表现了淳朴可爱的民间风习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但也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物价倍涨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在微带甘甜的诗味中掺和着苦涩。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这首诗在描写村饮时,显著特点是把客观的描述与村民们的交谈,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转关接缝”,且叙且议,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村饮的场面,生动感人,而且还深入地揭示了村民的心理,透视隐忧,从一个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情形。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前两联直接入题,写村民们聚餐饮酒的场面。首联“村饮家家醵(ju,凑也)酒钱,竹枝篱外野塘边”,是诗人的叙述。春天农闲时节,乡村向有聚饮的习惯,于是,村民们家家都凑点钱,来共同备办一顿酒席,大家趁闲共饮。这酒席就设在村旁篱笆外的水塘边,竹枝掩映,塘里正荡漾着一泓碧绿的春水,说不定塘中还有几只鹅鸭正在游水嬉戏哩,它们高高兴兴,时而拍翅鸣叫,似与饮者相乐。这是多么具有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象啊!两句交待了村饮的筹备经过和酒席的地点,十分切合农村情况。“家家醵酒钱”,与“一掷千金”的豪饮相比,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但这正是村饮的特点。钱要一点一点地凑,凑足了才能做酒席,这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甚微,经济拮据;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在艰窘情况下家家也都自愿来凑,见出民风的淳朴,以及大家对聚饮兴趣的浓厚,村饮的欢乐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地点虽不如在高楼华屋中那样有气派,但“竹枝篱外野塘边”,却自有它的情趣,句中的“野”字,透露出了村饮时那种无拘无束,人人共乐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共饮,大家当然要畅所欲言,借机倾诉一番了。于是颔联就写谈话内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大家在席间谈到农村的收入,年岁大些的“父老”都感到眼下的乾隆年间,谷价、丝价都比康熙年间有成倍的增涨(由于农产品涨价,其他需要购置的生活必需品也随之涨价,对于原本就收入不多的农民,生活自然也就越过越难了);于是有人就劝说,父老们休要再去谈过去了,那种较为过得去的日子是永远不会再来了。这两句是村民们席间的闲谈,前句平平叙说,显得稳健持重,是父老们对过去满含深情的追忆;后一句语气强烈,显然是年轻气盛的后生们的愤激之言,把席间对话摹写得声口毕肖。而两句的共同点,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但在诗中,这两句又好像不单是村民的谈话,而像是作者的叙述,其间包含着诗人的强烈感情。这样,叙述与谈话水乳交融,转接自然而又包蕴无穷,作者的感情与村民的感情合而为一,诗情更为动人。而那席间谈笑对话,以至热烈争论的情景,也都宛在目前,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良好效果。
后两联写村民们饮罢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和言谈。颈联“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上句“晚”字,说明大家饮的时间很长。一年中难得这样一次聚会,村民都留连不舍,直到天色向晚,又下起细雨来,才各自踏着芳草归去; 一路上,春风徐徐吹来,农舍边的耕牛正躺在落花上熟眠。这一联是承“竹枝篱外野塘边”句,进一步描绘农村风光,十分工巧细致,将眼前景色写得历历如绘,十分可爱。从章法上说,这样穿插描绘,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参差错落,摇荡生姿,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和纯熟技巧。在归途中,大家当然也要谈话,尾联就写村民边走边谈的内容: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大家似乎在说,你看,秧苗都长那么高了,用不着再多费力气来管理,桑树的叶子却才刚刚长出,还不到采摘喂蚕的时候,在这春分和寒食节的二月底、三月初,正是农闲时候,有什么可忙的呢?这一联如同颔联一样,既是写谈话,同时也是诗人的描述,收到了二者得兼的效果。“秧苗已长桑芽短”一句,既写农时,又兼写景,使人想到那满地嫩绿的秧苗和刚刚冒出新芽的满山的柔桑,进一步写出了乡村的优美可爱景色。这一句还与“谷丝”句暗通关节,意蕴丰富,暗示出言外之意。既然稻谷、蚕丝早就倍涨其价,什么东西都贵,生活也只能这样将将就就地过下去,再辛苦勤劳又有多大用处呢?不如趁此农闲季节,清闲一下,得过且过算了。这些话,好像是在借以自慰自解,其实,里面深藏着村民们对眼前现实的怨愤,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最后以问句结束,似乎是一声长叹,将篇中前面写到的村饮的暂时欢乐一笔扫空,而留下耐人寻味的深长的意思。在“无字”之处,读者体会到了丰厚的意蕴,并将引起深入的思考,得到深刻的启示。
唐代诗人王驾有一首《社日》,也是写村民饮酒的: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那情景则迥然不同,春社散后,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极尽热闹欢乐。而这一首虽然以“村饮”为题,按说应当在酒上多着墨,但却并没有直接写饮酒,也没有暗示那种 “会须一饮三百杯” 的豪情,并且最后也没有出现酒醉的情形,只是写“细雨人归芳草晚”,喝了大半天仍然都是很清醒的。这就明确地表示出,在当时农村境况不好,村民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尽管大家也希望在共饮中得到欢乐,但人人心中都怀着忧虑,饮酒也就不能没有节制,怎能畅饮而醉呢?作者用十分婉曲之笔,从一次小小的村饮中,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痛苦,感慨至深,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