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陈恭尹·木棉花歌》原文赏析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木棉花歌》是首咏物诗。木棉花,又称攀枝花、英雄花,生于我国两广、海南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区。在历史上,两广文人较少,而进出两广的文人,也极少有人注意到木棉树这一木本花树,故在咏花诗中罕见咏木棉花诗。这首诗则是对木棉花的一首热烈的赞歌。是咏花诗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的一、二句以热烈的赞美的语调,叙写生长于粤江(珠江)之木棉花开放的时间及花树之多。时间为“二月三月”,花树之多为“千树万树”。“千树万树朱花开”,套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改“梨”为“朱”,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木棉花开红似火的景象。诗一开始,笔势即不同凡响,显示出一种阔大雄奇的气势,你看每年二、三月时,蜿蜒的粤江两岸,千万棵木棉树上那火一样的花朵一齐怒放,这是何等壮美的景色!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驱使典故以状木棉花盛开时的景象。据《楚辞·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传说尧时天有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不聊生,尧命后羿射落其九。“尧时十日” 的典故即出于这些书。“日出沧海” 为太阳初升之时,一日出海犹朝霞斑斓,十日同时出海那该是何等灿烂辉煌,令人眼乱魂迷! 又据王嘉《拾遗记》,魏文帝曹丕为迎接美人薛灵芸,从离京师数十里外开始,沿途即高列烛火。又筑基高三十丈的高台,列烛台下,名为烛台。“魏宫万炬环高台” 的典故即出自此。当漆黑的夜晚,熊熊燃烧的万千火炬绵延数十里,这种场面又该是何等的壮观! 诗人以 “尧时十日出沧海”和“魏宫万炬环高台”设喻,来形容盛开的木棉花,突出了两点:一是花之红,一是花之多。两个比喻,略带夸张,但形象生动,造境奇特,极富浪漫色彩。
如果说三、四句是对千树万树盛开的木棉花作宏观的远景描状,那么,接下四句则是对木棉花的花朵作微观的近景的细摹。四句也都连用比喻。木棉花的花朵下垂时像个铃铛,仰着时则像个酒爵,火红的花瓣有如星光四射,一树花看上去,直像一位头著高冠、浓须大面的英雄好汉。四个比喻,贴切生动,特别是“浓须”两句,用磊落超群,气宇不凡的“浓须大面”的英雄,来比喻木棉花树,戛戛未经人道,今日又称木棉花为英雄花,或当取自于此。以上八句是以浓墨重彩,描绘木棉花开时的瑰丽景象。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用受到人们称赞的海棠、石榴、桃、杏诸花,同木棉花作比较,来突出木棉花。后出的海棠、石榴,红艳无比,其美异常,受到人们的赞赏,如陆游《海棠歌》就有这样的诗句:“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但棠榴同木棉花一比较,则“枉有名”,以贬抑棠榴来突出木棉花。同时开放的桃花、杏花,娇丽夺目,但桃杏若见了木棉花,也会自感轻佻浅薄,又以贬抑桃杏来突出木棉花。一句之中,陡起陡落,其目的则是用映衬手法,夸张地突出木棉花之美。
通过以上十句诗对木棉花的描状和同他花的比较,诗人认为木棉花之美已经远远超过海棠、石榴、桃、杏诸花,能够领袖群芳,故很自然地生出“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两句诗。祝融,传说中的火神。炎帝,又称神农氏,传说以火德王。祝融、炎帝均为南方之神。《汉书·魏相传》即云:“南方之神炎帝。”《吕氏春秋·四月》亦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根据“五行”说,南方属火,故诗云“祝融炎帝司南土”。“毋乃”,莫不是。“此花毋乃群芳主”一句,看似存有疑问,实为肯定,诗人认定木棉花为百花之魁首,万卉之主人。木棉花之所以会成为“群芳主”,又是由于祝融、炎帝为主管南方之火神,使南方的木棉花具有火焰般的颜色。这种颜色又是其他花卉所不具有的,故木棉花自当成为群芳的领袖。这两句诗,把对木棉花的赞美推向了高潮。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转写对木棉花的怜惜。诗人认为,只有丹凤鸟才有资格在木棉树上营巢生雏,木棉花落下亦不应“零落成泥碾作尘”,而应化为红珊瑚树才是。诗人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成为现实的事,却希望它变为现实,以此来透露自己对木棉花备加爱怜之情。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这四句诗由感物而兴怀,赞美了木棉花的献身精神。“间”,间隔。“朱颜”,谓木棉花。诗言木棉花生于岭南,由于五岭的间隔,北方人无法看到。接着一个转折,以木棉花的口吻写其志向:愿意化作飘飞的花絮,为人们缝制棉衣,使普天下之人都能免除严冬风雪之寒。读罢最后两句诗,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表现勇于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方面,两首诗何其相似乃耳!如果说前十二句是描绘木棉花的外在美,那么,最后两句则以拟人手法,在思想深度上作了有力的开掘。
咏花之作,容易失之纤巧。此诗却以雄奇之笔,写雄阔之景。作品运用比喻、反衬等手法,驱使典事、神话故事,时而作宏观的观察,时而作微观的研究,时而描状,时而抒情,于真实中见浪漫,于咏物中见精神,生新的形象,瑰丽的景象,阔大的意境,皆“力开生面” (《陆蓥《问花楼诗话》)。结尾表现木棉花的献身胸襟,更是为前人所未有。如果我们说此诗为咏花诗中的一枝奇葩,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