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鲁城民歌》原文与赏析

《唐代民歌·鲁城民歌》原文与赏析

鲁城抑种稻,一概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

本篇是反映鲁城百姓对姜师度强迫种稻造成灾难而不满的民歌。

姜师度,唐魏州人。擢明经。神龙间,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田使。开元间,先后为陕州刺史、河中尹、同州刺史。师度喜渠漕,所在必发众穿凿,致徭役纷纭,时有不利,然其成功者必为后世利。是时,太史令傅孝忠以知星显,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嘲所嗜也 (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又据《全唐》注云:“姜师度好奇诡。为沧州刺史,开河筑堰,州县鼎沸。鲁城界内,种稻置屯,蟹食穗尽,又差夫打蟹。民苦之曰……。”

“鲁城抑种稻,一概被水沫。”就一般情况而论,开水田种稻,无可非议。但要因地制宜。其地暂不适宜种水稻,因而百姓不愿种。而官府竟下令在鲁城境内强制百姓(“抑”)非种不可。结果,因地势太低,一场大水冲来,将稻完全 ( “一概”)淹没,泡在汪洋大水之中 ( “沫”)。百姓数月为之辛苦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

“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在低洼之地,终年多积水,蟹繁殖特多。在田中稻被大水淹没之后,稻穗被蟹吃尽。在此情况下,官府下令征调民夫下水田打蟹。百姓既收不到稻谷,又要饿着肚子在稻田的深水中从事打蟹劳役,其忧苦难堪不言而喻。从“年年索蟹夫”句中可得知,官府并不接受教训,而是年年强迫百姓在这洼地水中种稻,水稻便年年遭大水淹没浸泡,因此就须年年征索民夫下水打蟹。总之,年年水稻得不到收成。百姓连年在贫困饥饿中挣扎,难以生存(“不可活”)。令人不禁感到,以姜师度为首的一些封建官吏,不因地制宜,而强迫农民在不适宜种稻的洼地水中种稻的行径,是多么愚蠢可憎!

由于姜师度连年频繁征调民夫开凿渠漕,百姓受徭役之苦必定很多很深。但在民歌中并未写开渠漕,却选写其连年强迫百姓在洼地水中种稻——这一直接关系到百姓衣食的典型事例。在这一事例中,又选取四个场面或情节加以描写: 鲁城下层官吏以恶面怒目、严声厉语催逼百姓下洼地水田种稻;大片水稻淹没在茫茫的汪洋大水之中;一大群农民奉命在稻田深水之中躬身打蟹;年终乡里歉收的农民在啼饥号寒,难以生存。所有这些场面或情节都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其语言,是不假雕饰、十分质朴通俗的农民口语。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