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民歌·于阗采花》原文与赏析

《隋代民歌·于阗采花》原文与赏析

山川虽异所,草木尚同春。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

于阗采花,据《纪》记载:古代于阗国地在今新疆葱岭以北二百多里的地方。自西汉征伐西域之后,西域诸国皆臣服西汉王朝,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西域包括于阗国在内的诸国,皆以本国珍奇之物,向汉王朝进贡。唐王朝统一天下之后,多次进兵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再次臣服唐王朝,向唐王朝进贡。于阗国的奇花,遂成为进贡之物。作者以 《于阗采花》为曲调,创造这首短歌,《于阗采花》既是乐府曲调名又是诗的题目,概括了此诗的传统内容。

这首短歌的作者面对于阗所进贡的奇花,抒发感慨,点出统治者爱花而不爱人。

诗的前两句是一个层次,概括天下同春,奇花争相开放。山川异地,但草木却回春。于阗与内地,虽然相距遥远,但当春回大地,又都沐浴和煦的阳光,草木欣欣向荣。奇花争艳,媚人以美。春日阳光对不同地域是无的,普照大地的每个角落。正因如此,偏远的地方,同样也可产生珍奇之物,奇异之材。珍奇之物,就成为统治阶级猎取之物,也成为属国君主媚附唐王朝的贡物。春对于人是美好的,但也给人带来了希望和活力。从 “虽” 与“尚”,表现了语气转折,偏远异地逢春,不异于内地,借以自慰。但同时又为后两句诗作了铺垫,渲染了温馨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是一个层次,点题“于阗采花”。“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溱洧原为《诗经》风诗的诗题,是内地,今河南境内河流之名,也产奇花异草,也成为向朝廷进贡之物。民歌作者借内地采花进贡作对比,说明于阗虽偏远,但仍然有采花之人。

总之,全诗概括了春光无私,不分天南地北,同时普照,为人类创造了自然美的境界。因为春光无私,草木皆荣,奇花同春开放。作为人类审美对象的奇花,又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不同地域,采花之风俗亦同,引逗出人情美。前两句自然美成为后两句人情美的诱因。它告诉人们爱花的习俗,亦不因地域不同而有别。但不同地域的奇花异草,不同地域的人们却不能同时观赏。为此才有不同地域的奇花异草相互移植。统治阶级利用它的特权,可以要求把奇花异草进贡朝廷。在宫廷苑囿之中尽观天下奇花异草,满足自己的欲求,表现出自己特殊的身份。

短歌以采花为题,反映了人类审美的欲求,爱花的风俗。但也不无感慨采花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