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映竹窗,寒风入草堂。
叹寒儒,红炉缺炭冷难当。
无奈何,拆了竹篱煎茶汤,
黄齑淡饭且充肠。
叹吾生,空有凌云志,
怎乃那,圣人亦曾绝过粮。
昨日当却琴合剑,今日又去卖书箱。
偏遇朔风多淋漓,纷纷瑞雪又飘扬。
春衣难把风寒御,
可怜我,身无挂体裳,家下无存过宿粮。
到晚来,少寝枕,缺锦帐,青灯无油剔不亮。
猛抬头,只见寒梅都开放。
无奈何,映雪窗前念文章。
忽听街邻爆竹响,原来是村舍人家祭灶王。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八角鼓》
本篇描写了一个寒儒的贫困生活。
寒儒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他们的阶级地位跟许多劳动人民不相上下。因此,民歌是不应把他们排斥在外的。有不少寒儒直接参与了民歌的创作,或加工、修改,或记录、整理,这应该说是值得欢迎的好事,而不是该横加责难的坏事。本篇所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雪映竹窗”,说明这是个寒冷的冬天。冬天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御寒?何况这位寒儒住的是简陋的草屋,寒风可以直接吹入他住的草堂,而他家的“红炉”又缺炭,无火可烤,这自然使他“冷难当”了。不仅要受冷挨冻,而且连烧柴煮饭都很困难,以致只有“拆了竹篱煎茶汤,黄齑淡饭且充肠。”黄齑(ji跻),切碎的黄腌菜。这使寒儒不能不为自己一生“空有凌云志”而感叹不已。有远大的志向而遇到生活困难,这也不足为怪, “怎乃那,圣人亦曾绝过粮。”“怎乃那”,疑为“怎奈那”之误。据《史记·孔子世家》,十七岁时, “孔子贫且贱”。古代圣人孔子也有过“贫且贱”的经历,给这位寒儒以很大的激励,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度过眼前的难关。 “昨日当却琴合剑,今日又去卖书箱。”当,典当,用实物抵押现钱。合,和。一个文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绝不会把自己心爱的琴、剑、书箱都拿出去当掉或卖掉的。这时又“偏遇朔风多淋漓,纷纷瑞雪又飘扬。”朔风,北风。刮北风、飘大雪的冬天,他身上穿的却仍是单薄的春衣, “春衣难把风寒御”,怎么办呢?无可奈何,只有呼吁“可怜我,身无挂体裳,家下无有过宿粮。”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温饱都成了问题,至于睡眠和照明的条件,那就更谈不上了,“到晚来,少寝枕,缺锦帐,青灯无油剔不亮。”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并没有泄气。 “猛抬头,只见寒梅都开放。”梅花能不畏严寒,迎霜傲雪地竞相开放,这给他以极大的启迪和鼓舞。如同中国一句成语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锻炼人。于是他更下定决心,刻苦攻读,没油点灯,就“映雪窗前念文章”,一直念到夜深人静之际, “忽听街邻爆竹响,原来是,村舍人家祭灶王。”灶王,旧时民间供奉于灶头的灶神。传说起初灶王仅管一家饮食,后演变为操一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的功过,一年一度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因此,旧时家家于旧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王,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作者越是突出寒儒的生活贫困不堪,越是烘托出他那刻苦攻读的精神之可贵。它使人读了,不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垂头丧气,而是更加斗志昂扬,奋发向上。这反映了我们民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民歌所特有的健康、积极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