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渌水曲》原文阅读|赏析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关于本诗的诗题,王琦注日:“‘渌水’本琴曲名,太白袭用其题,以写所见,其实则 ‘采菱’‘采莲’ 之遗意也。”指出本诗诗题的命义与乐府性质。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的“渌”字通“绿”,即 “绿水”之意。“明” 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秋月” 的 “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 《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 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白蘋(pin)”是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蘋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愁杀” 即 “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为什么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呢? 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怎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呢?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本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不正象白璧无瑕的少女吗?“欲语” 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岂不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吗? 我们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象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吧!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难怪前人对此下了这样的评语:“太白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风摇神漾,一语百情”(马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