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南戏·高明《琵琶记·中秋望月》原文与翻译、赏析
【念奴娇序】 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栏杆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
(合)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前腔换头】 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渺惊飞,栖止不定。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追省,丹桂曾扳,嫦娥相爱,故人千里谩同情。(合前)
【前腔换头】 光莹,我欲吹断玉箫,骖鸾归去,不知风露冷瑶京?环佩湿,似月下归来飞琼。那更,香鬓云鬓,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合前)
【前腔换头】愁听,吹笛关山,敲砧门巷,月中都是断肠声。人去远,几见明月亏盈。惟应,边塞征人,深闺思妇,怪他偏向别离明。(合前)
这四支曲子是牛氏邀伯喈中秋赏月时二人的轮唱。第一、三两曲为牛氏所唱,二、四为伯喈之曲。四曲借景抒情,表达了时地相同、景物相同的情况下,二人不同的情怀。
首曲写牛氏见明月当空,感到的是 “可爱”; 见月光洒在十二栏杆、珠帘银屏之上,竟觉身处仙境之中。月夕年年有,牛氏却说: “人生几见此佳景?” 道出了她嫁得如意郎君后欢愉的心情。后曲仿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之词,借用仙女许飞琼月下归来了尽尘心的故事,说明人间比仙境更加美好幸福。然而,远离父母妻室、被迫入赘相府的伯喈此时的心情却与牛氏迥异。他身边虽有牛氏相伴,看到的竟只是 “孤影”; 又借用《古诗十九首》 中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和陶潜《读〈山海经〉》、《归去来辞》 等诗文中的词意,以 “南枝”、“吾庐”、“三径” 喻故乡,表达了自己盼归故里的心愿。继而活用唐诗,以月下听到的都是边塞征人吹笛关山、深闺思妇敲砧门巷的 “断肠声”,抒发自己思念白发双亲、恩爱发妻而不得归去的愁思。四支曲子对牛氏和伯喈同在明月清光下的不同心态刻画入微,欢乐与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古典诗词中借明月或中秋之月抒怀的作品甚多。李白 《月下独酌》、《把酒问月》 是其名篇;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被认为是中秋词中的翘楚; 辛弃疾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 亦是写中秋月的佳作。它们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思。《中秋望月》沿用诗词借景抒怀的手法刻画剧中人物不同的心绪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咏月的名段。前人十分欣赏这几支曲子,李渔 《闲情偶寄》 赞曰: “《中秋赏月》 一折,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 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 “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牛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牛氏乎?”其评深中肯綮。这几首曲子文词优雅、蕴藉,切合人物的身份、环境和教养,与赵五娘的曲词显然有别。王骥德《曲律》 谓: “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 纯用文调,复伤雕镂。” 《琵琶记》 作者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语言特点,曲词兼得本色自然和富丽典雅之美,这正是这部作品比较成熟,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琵琶记》 在结构上运用双线对比的写法。如《糟糠自厌》 后为 《琴诉荷池》,《代尝汤药》 后有 《宦邸忧思》,紧跟着 《祝发买葬》、《感格坟成》 的是 《中秋赏月》。沿赵五娘侍奉翁姑一线展示的是荒凉、贫困、饥饿、死亡,循蔡伯喈入赘牛府一线展开的是豪宅娇妻、美酒肥羊。二线相互交错,表现五娘自厌糟糠之际,伯喈正在闲庭深院抚琴饮酒; 五娘公婆双亡、剪发买葬之时,伯喈正与牛氏中秋赏月、绮席酒阑。穷困劳瘁与奢侈享受、五娘之苦与牛氏之乐相互映衬,有力地突出了贫富悬殊的矛盾和伯喈所处的两难境地,也有利于场上演出时气氛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