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贺知章》原文与赏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 自号四明犴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 与李白友善。“吴中四士”之一。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这首《咏柳》诗,是以巧比见长,显其机趣的。巧妙新鲜、形象贴切的比喻,能使许多被描写的对象跃然纸上,永存千古。设譬生动,不仅可以把有形有声的事物描绘得分外动人,而且把无形无声的事物描绘得玲珑剔透。贺知章咏柳,能做到化熟为新,化常为奇,令人似曾相识,却不相识,既没有强取类比的弊病,又没有因袭他人的痕迹,也就是说在推陈出新上使外在的事物披上了璀灿夺目的衣饰,溢彩流光,诗意在比喻中历历可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就用碧玉来比作杨柳,富有鲜丽的色彩,由此可知时令是在早春二月;杨柳满身披着碧玉般的衣衫,就如经过梳妆过一样;它挺立着颀长的躯干,显得十分秀美。由碧玉人们会联想起诗人又用杨柳比作美人,萧绎《采莲赋》中就有“碧玉小家女”之类的诗句。一个“高”字,现出了美人身段的苗条,婷婷玉立的风姿。

“万条垂下绿丝绦”,“绦”,用丝编织的带子。这句诗紧接上句,是说杨柳在那万千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状若丝缕般地垂挂着。这里自然不仅仅是在用比喻形容垂柳的迷人意态,更是在借此比喻美人腰肢的婀娜,飘动的垂丝,不就象美人的裙带吗?一个“垂”字,暗示了美人的纤腰随风摇摆的轻盈之态。

全诗的一、二句,写的是柳枝, 比喻已属熨贴,但还称不上是新奇,而三、四句,写的是柳叶, 比喻别出心裁,令人拍案叫绝。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所写,倒有些象剪纸艺术的味道。“谁裁出”是“不知”的故意设问,它承“绿丝绦”而来,而“绿丝绦”与“细叶”呼而应之,环扣锁连得非常紧密。绿茵茵的柳叶,点缀了大自然的春光,它不就象用剪刀剪出的纸画吗?这把剪刀就是春风,一经春风吹拂绿成了一片,怎不令人目迷神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下得出神人化,这里的“不知细叶谁裁出”,“裁”字下得妙无伦比。而尤其是以剪刀喻春风,裁剪出个个细叶,这就新奇有趣了。打比方,喻体和本体之间意念上要求贴切,而在二者的原意上又要求远距,血缘愈远,愈见高妙。“春风”年年见,“剪刀”家家有,二者无形体相近,无性质相同,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因了一个“裁”字,使二者结下了亲缘。柳叶细长,犹如利剪裁出,而恰是春风吹萌,故春风似剪不是取其“形”似,也不是取其“质”象,而是用其能“裁”,这样来作比喻,既出人意外,又纳于理内!无形的春风和有形的剪刀原属常物,一比一联,超出了常套。

比喻是诗人在游目骋怀合理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具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的艺术概括力。好的比喻,能诱发读者去作更广阔的想象,同时能在回味不尽中对描写的事物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贺知章的《咏柳》,在比喻的“切至为贵”上又另出手眼,说明了他艺术功力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