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皇佑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期满,返回故乡临川,途经杭州,在游飞来峰时写下了这首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千寻塔,犹言千丈塔,高高的宝塔。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灵隐飞来峰,初无塔,兼所见亦不至甚远,恐别指一处也。”故一说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上面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王安石此番究竟登的何峰,不必考定,只了解其大致的写作时间就可以了。因为登何峰无碍于内容的理解,而写于何时却关系到诗中的感情。

起句隐写一个“登”字。“飞来峰上千寻塔”是登的对象,山为飞来,塔有千寻,极言其高,为下面的俯视、远眺以及议论找了一个立足点。次句用“闻说”虚度,仍然在写山高。听说天鸡一鸣则天下鸡皆鸣,太阳也就出来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登山也写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王安石这里的“闻”是虚的,故称“闻说”,而“见”日升却是实的。诗人登高远眺,太阳从海天相接处升起,光芒万丈,瑰奇无比。由此可见诗人站得高,望得远,心胸阔,热情高。

下两句寓论于景。用“不畏”、“自缘”勾合两句,缘果探因,化实为虚,语调高昂。这既是前面写景的延续,又是借景言理,承前的递进与生发,将写景、抒情、明理合为一体。从诗句可见诗人身居最高层,一任浮云在脚下飞度,仍昂首天外,放眼四极的高大形象。

王安石写这首即景抒怀之作,实有所寄寓。“浮云”既是实写,又化用典故。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都以浮云喻邪臣。诗人说对浮云遮望眼“不畏”,正是他刚强无畏的表现。他的有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斗争口号,便是这种精神的发扬。王安石力图变法,可是一直遭到奸邪的反对和攻击,他都是抗击排除,不畏浮云蔽日的。人并进一步交代了“不畏”的原因,是因了“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洞察奸邪之徒的鬼蜮技俩,也便无所畏惧了。

王安石给人们揭示了居高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规律,也鼓舞着人们不断攀登,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站到生活的高峰、历史的高峰,踏浮云于脚下,从而做生活的主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