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作·高适》原文与赏析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代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青年时期仕途不甚得意,直到天宝八年(749),年近五十时,才在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下,中“有道科”,任封丘(今河南省商丘县)县尉,大失所望。这首诗是诗人担任封丘县尉之后写的。

县尉是个地方低级武职,作为县令的帮手,直接以暴力镇压人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丑恶勾当而从内心发出的反感和在仕途上的失意之情。

开头四句,诗人径言直说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对当县尉的看法。高适出身比较贫寒,早年曾在封丘度过了十多年的耕渔生活,“我本渔樵孟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一生自是悠悠者”。悠悠者,即一般的平庸之人。只应该在山野草泽之中放声歌唱的凡夫俗子,哪里有资格能在县城里做一员县尉呢?诗人写得坦率,确是心声之言。但其间又不难体味到诗人的愤愤不平和不得志之情。

第五至八句,写了自己任县尉的情况。他起初认为封丘是个小地方,不会有很多事情可做,谁知一到任上,许多事情都要按期去办理,其中有两件事最使他不愿干而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做:一是“拜迎长官”,二是“鞭挞黎庶”。前者使他“心欲碎”,后者竟然“令人悲”。从中不难看出,诗人为官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治民不愿对民鞭挞欺压的正直、廉洁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两句,对仗工整,感情强烈,是诗人正直性格的真实写照,颇为感人。

第九至十二句,写诗人将为官的情况告诉家人及家人的反应。诗人竟没有想到,家人对其所为不但不予肯定,相反讥笑他的迂阔。

最后四句,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是穷乡僻壤之地,无田可耕,转而又想到任县尉是皇帝的委托,只能推迟回家,留在任所。于是又想到了汉代南昌尉梅福,他竭诚尽忠,屡次上书,结果仍然徒劳,进而又想到《归去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人内心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如进退于维谷之中, 不知如何为好。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点值得重视。一是感情真挚,直抒胸臆。如写自己贫贱的出身,对任县尉的想法、做法等,都有十分直率的表达,毫无掩饰之意,写出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肝胆照人,令人信服。殷璠评论高适的诗说:“多胸臆话,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二是思路清晰。诗人从自己身世写到为官,由为官写到自己的想法,再由自己的想法写到家人的看法,进而写到以后的打算,思路十分清晰,仿佛在与读者促膝交谈,事情原委,说得有条不紊,一清二楚。三是句式上的散行与对仗相结合。全篇四段(每四句为一段),每段的第一、二两句都是散行,句式上显得较自由,而每段的第三、四句都是工整的对仗,而对仗句又都是一句一意,或是一句一事,没有两句意思重复的现象。由于是散行与对仗的结合,所以,吟读起来自然流畅,给人一种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