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首借古题咏月,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深厚情感。

前八句写儿时对月亮的幼稚认识。由于小时候不理解月亮到底是什么,因此,就把它叫作白色的玉盘,有时则又怀疑是不是瑶台仙境的明镜忽然飞到青云顶上去了。把月亮叫作盘子也好,叫作镜子也好,都反映了儿童的一派稚气,一片天真。以上这四句是从对月亮的直感上写的。下面四句再从有关月亮的传说上去写。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月亮初升时,人们可以看到仙人向下伸出的两只脚;随着月亮渐升渐明,人们才看到月中仙人和一丛丛的桂树。幼时还听到这样的传说,月亮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每天都在不停地捣药,但不知捣出这许多药来,到底送给谁吃?仙人,桂树,小白兔……多么动人的传说!听了这些动人的传说,幼小的心灵里将会涌现出多少美好的遐想!孩子们爱听这些传说,相信这些传说,又一次反映了儿童的一派稚气,一片天真。

以上八句,尽管写的是儿童时代的情景,但诗人回忆得如此美好,叙述得如此娓娓动听,不但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且反映了对明月的一腔深情。他爱明月,尤其爱留在儿时记忆中的明月——象玉盘,象明镜,仙人安座,桂树团团,白兔捣药的那种明月。这种深情,把诗人带回到了童年时代,使他陶醉,使他欢乐。此时此刻,我们从诗人那张愉悦沉思的面庞上,依稀看到了另一张稚态可掬、天真可爱的面容,这就是诗人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显露出来的童心、稚气和痴情。

然而,这一切毕竟都是美好的过去。眼前明月,却已成了另一副模样——后八句便写月蚀发生后的情景。由于蟾蜍的吞食,本来明晃晃的月亮已经残缺不全了。过去, 十日高照,人和天都处于灾难之中,所幸有后羿射去九乌(即九个太阳),人和天都免除了灾难;而今月亮遭难了,又有谁来拯救呢?“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在劫难中失去光彩,越去越远,那里还能再让人观赏啊!看到这一情景,诗人不禁忧愁满怀,心肝齐摧:“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至此,儿时月亮之圆与此时月亮之缺形成了鲜明的比较,诗人此刻的忧愁与儿时的欢乐也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由此也可以发现,诗歌前八句对皎皎明月的讴歌,正是为了在后八句更深沉地表达面对残月所产生的忧愁。但不论是讴歌,还是忧愁,都反映了诗人对明月所怀有的特殊感情,这是贯穿全诗的一条感情线索。此外,一次月蚀竟让诗人如此忧愁,其感情之天真,也会使人想起其幼时的稚气,免不了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诗人爱明月,决非偶然。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对明月星汉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且他是一位有着伟大抱负的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他要借助于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从他的《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月就是他的朋友。在《把酒问月》中,他发出过这样的呆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并且表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在《月下独酌》中,他又作出过这样的醉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并且表示:要同明月“永结无情游(即永结忘却世情之游),相期邈云汉(即相约在遥远的天河仙境中相会)”。由此可见,诗人对明月的一腔深情和痴情,正反映了他“独酌无相亲”的孤寂处境和苦闷心情,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和不愿沉沦的内心情怀,流露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权贵的极端蔑视。在《古朗月行》中,他围绕明月所表现出来的稚态和傻气,面对残月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天真,都是深深植根于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以前,评论者对这首诗歌的寓意猜测颇多,但都不甚了然。其实,它的本意即在于此,无须转弯抹角地去作太多的索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