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狁之故(6)。不遑启居(7),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戎车既驾(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驾彼四牡(27),四牡骙骙(28)。君子所依(29),小人所腓(30)。四牡翼翼(31),象弭鱼服(32)。岂不日戒(33)?狁孔棘(34)。 昔我往矣(35),杨柳依依(36)。今我来思(37),雨雪霏霏(38)。行道迟迟(39),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40)。
【译诗】 採薇採薇,薇菜已出生,言归言归,年底归不成。抛家舍业为了什么?都是由于狁的战争!不得安身为了什么?不过为了把狁战胜!採薇採薇,薇菜多肥嫩,言归言归,忧愁不得宁。又饥又渴,真叫人难忍,朝朝暮暮,忧心似火焚。何处驻防,至今不定,谁人为我问讯故乡之情?採薇採薇,薇菜又枯又硬,言归言归,入冬也未成行。国君的战事杳杳无期,四处栖身,何时得以安定?谁来顾念,烦心耿耿难平。那是什么花开得茂盛?是常棣花儿正吐芳芬。那是谁的车子如此高大?是统帅的车子隆隆之音。统帅的战车已经起驾,四匹雄马散蹄狂奔。我们岂敢安心而休息!三月三战,要打败敌人。驾上那四匹马的战车,马蹄杂沓,年来四处经临。统帅乘着车子,代以行步;士兵遮蔽矢石,以此藏身。高头大马不停地奔跑,士兵徒步,弓箭不离腰身。日日夜夜,岂敢放松警戒,狁来犯,常常凶猛难禁。回首往日,我离开故乡出走,杨柳依依,仿佛为我送行;今日我战罢归来,却又是大雪纷纷。漫长的道路,何时走尽,腹饥口渴,真是时时难忍。怀着忧惧与企盼,谁了解我的悲愤之心。
【解析】朱熹《诗集传》说:“程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此诗明明说“我行不来”,明明写着将帅高车肥马,士兵“载饥载渴”,怎说“劳而不怨”?诗中确实几言“狁之故”,不过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家园而已。古时历代对外战争皆有外敌、统治者、人民三者复杂关系。统治者抗战,人民首当其冲。统治者投降,人民倍受奴役。保卫的是一个国家,否泰福祸,截然不同。然而历代体恤士兵的将帅,如李广、岳飞者,毕竟是少数。而如南宋统治者(朱熹之当世),脚踏两只船,边抗战边言和者却比比皆是。朱熹虽主张抗战,然而个中关系却颠而倒之,也是枉然。朱熹又说:“范氏曰:‘予于《采薇》,见先王以人道使人,后氏则牛羊而已矣。’”后一句倒是真话;前一句又是儒者对先王之虚赞之辞。我们不能想象以农奴制为基础的社会能怎样的“人道使人”。
此诗作者当是一个出征狁的士兵,诗中体现出其矛盾心情及苦闷心理。他必须挺身抗战,击败敌寇,以保家卫国。而长期艰苦的战争中,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了解他,又使他悲愤。这正是所谓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在人民心中的反映。中国历代对外战争都有这种情况,故此诗具有历史的典型性。诗中叙事抒情错杂有致,孙说:“……眼前景、口头语(指杨柳依依句),风致却大妙。”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出。此诗与《东山》一篇意境颇类,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