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从军北征》古诗赏析与原文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写了北征广大将士对故乡的思念。

前两句描写环境气氛。“天山”,在今新疆中部,《西河旧事》载,“天山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山中有好木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者皆下马拜。在蒲海东一百里,即汉贰师击右贤王之处也。”“海风”,从天山脚下湖泊里刮出的风。古代也称塞外湖泊叫海,如蒲昌海、蒲类海等。《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等内容。首句写地点、气候。天山本来高寒,这是一;其次,又是“雪后”,其寒又甚;第三,从湖泊里还刮来阵阵寒风,更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大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而且又是在夜间艰难地跋涉着。本来广大将士长期离乡,心里就笼罩着一层愁绪,客观环境的艰苦肯定会使这层愁绪扩大、加深。这还不算,次句紧承首句,一个“偏”字,如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更其增加了凄凉气氛。广大将士对永无穷尽的行军征战生活的厌弃,对客居异乡所怀有的寂寞孤独,对眼前艰难跋涉的不堪忍受,和对家乡的魂牵梦萦,平时一直深深埋进心灵的谷底,被意识牢牢地控制着;可是以述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为其基本内容的《行路难》却像一把烈火,将其忧伤烦恼思绪一一点燃,因此,将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乡心情也就是合乎情、顺乎理的了。

后二句写三十万征夫同时回首怅望故乡。“碛”(qì),沙漠。“一时”,同时。“看”读作kān。末句又作“一时回首月明看”,意思相同,即一时间都回过头来向东望着离别的故乡。由于《行路难》乐曲触动了征战将士思念故乡的感情,所以在这支浩大队伍中就出现了一幕奇观:三十万征战军人同时回首东望故乡!黄生《唐诗摘钞》云:“闻笛思乡,诗中常事,硬说三十万人一时回首,便使常意变新。”“三十万”与“一时”本来是对立的,尤其是一曲微不足道的笛音要想统一三十万人的行动步调根本不大可能;但由于诗人善于将其置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就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巨大的真实。毫无疑问,诗人的这一“硬说”,使其诗作本身获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使其末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但这“硬说”却不是无知妄说.诗人长期生活北方边地,他熟悉广大将士生活,洞知其心里的任何一个微波细澜;这次随从大军北征,他对广大将士的思乡心绪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相信,没有听到《行路难》笛音则已,一旦听到,任何一位官兵都会回望故乡的。正是建立在这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诗人才可能熔铸出这一奇拔精警的诗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