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隆冬的边庭,风雪极为严厉。对此,诗人们各有自己的感受。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岑参说“风头如刀面如割”。相比之下,卢汝弼创造的意象更耐咀嚼。“刀瘢”是久经沙场、白刃格斗的见证,既显出征人之英烈,又显出征战之艰险,正如王昌龄所说:“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着一“透”字,既活画出风雪之猛,气候之寒,又说明征衣单薄,物质条件很差。征人在岗位上顶风冒雪,风雪穿透了累累伤疤,也穿透了他们的心,使之处于皮肉痛苦和精神痛苦的交加之中。人且如此,马亦无例外。据载,长城南有士窟,窟中泉流,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诗句,卢汝弼着一“更”字,把塞外之寒、戍边之苦再增三分。
自然气候之恶劣使边卒尝尽悲酸,又给敌人以偷袭的良机。夜半时分,忽有烽火报警,虏骑趁机窥边,征人既要抵抗风雪,又要防御强敌。第三句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出戍边生活的高度紧张和异常危险,比高适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来得尤为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又引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末句画龙点睛。“一时”侧重于时间一致,“齐”侧重于动作一致,合而用之,展现出征人临危不惧、争先恐后的英雄气概,颇有盛唐之音。
这首诗蓄意甚丰。黄叔灿认为,“如此朔风严寒,戍役之苦,夜半不息,哀怨之情,溢于词外”(《唐诗笺注》)。俞陛云则说:“军令之整迅,将士之争先,皆于末句七字见之,觉虎虎有生气也”(《诗境浅说续编》)。这些见仁见智之论正说明该诗富有多义,它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角度形成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令人产生多方面的联想,获得多层次的美感。
若将卢汝弼这组诗合而观之,不难看出,诗人所塑造的征人群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既有沉郁的悲怨之情,又有慷慨的报国之心。这种群象特征,显然带有盛唐气象。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誉道:“四首犹近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