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王安石一首有名的五绝,末二句尤为人们所熟知。
前两句实写梅花。从“独自”两字可知,虽说是“数枝”,却仅有一株。这株梅花并不是生长在醒目的地方,而只是在人们很不注意的“墙角”默默开放。综上两点,再着以“凌寒”二字,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有意识将这株梅花人格化的。在诗人的眼中,这株梅花乃是不畏强暴,孤芳自赏,以及绝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等品德的象征;而从诗人本身的倔强性格及其出处大节来看,不也正是他自己形象的写照吗!因此,两句在形式上固然是采用赋的手法,其实更含有比喻——自喻的意蕴。如果我们将这两句仅仅看作是纯粹的写实,那就未免肤浅,难以窥见诗人的用心了。
末两句实写诗人的感受。几枝白色的梅花盛开,远远望去,仿佛是银色的雪花,这是从直观的角度得到的表面印象。然而由于梅花的幽香不断传送到鼻端,通过嗅觉进行理性的辨析,诗人得出了“不是雪”的结论。所以第四句乃是“因”,第三句才是“果”,两句实际上是倒装来说的。那么这两句有没有喻意或寄托呢?回答只能是也许有。“雪”和上文的“寒”有直接关系,梅花“凌寒”而开,发出幽香,正是克服了寒冬的威胁所取得的胜利。再说,梅花和雪花在形象、色泽上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却是对立的:一有香,一无香;一有情,一无情。作者坚定地推行新法,当时就被某些人视为不近人情之人。据此,这里是否隐含着对上面这类误解、攻击进行解释甚至驳斥的意思呢?“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为读者的一员,笔者只能以谭献《复堂词话》中的这两句话来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