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诗歌·元好问·歧阳(三首选一)》鉴赏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这组七律,原作三首,这里选读一首。它是元好问任南阳(今河南境内)令时所写。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正月,蒙军围攻金朝凤翔(也叫“歧阳”,今陕西凤翔县),四月,城攻破。诗人得知这个消息,心情极为沉痛,于是写了这首七律。他以悲愤之情描写了歧阳之役的惨状,控诉了蒙军的残杀罪恶。
* * * *
以下试看各联的内容——
首联:远叙战争之果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百二关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意指山河险固,二万人可挡百万人,极言其要。横,此有“广被”之意,引申为繁茂。“不横”,不繁茂,即荒凉。戎马,这里是指战争。暗秦京,使秦京一带惨淡无光。秦京,秦都咸阳。这里泛指秦地。
这一联诗大体意思是:关中险固的山河,现已草不长,木不茂,一片荒凉;十年的战争,使得秦地惨暗无光。诗人从远处着笔,放眼时空,指出战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颔联:近描丧乱之象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这一联着重叙写“秦地难民东迁”之苦难。据《续资治通鉴》云:金哀宗正大八年(即宋理宗绍定四年)四月,“蒙古取金凤翔,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迁京兆民于河南。”元好问在《中州集·雷琯诗序》中记载更详:
客有自关辅来,言秦民之东徙者,余数十万口,携持负载,络绎山谷间。昼飡无糗糒(qiǔbèi, 即干粮), 夕休无室庐, 饥羸暴露,滨死无几。
这是说,翘首西望凤翔呵,交通隔阻,音讯断绝;放眼秦川哟,闻东迁难民啼饥号寒。无来信,语出杜甫诗句:“西忆歧阳信,无人遂却回。”陇水东流,化用北朝民歌《陇头歌辞》其三之语。其辞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颈联:再写歧阳惨景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这一联再述歧阳城内城外的凄凉景象:原野中杂草枯藤情意深长地缠掩着战士抛骨;城池上空那无精打采的落日,斜照着劫后空城! 诗人的凄怆之情流渗诗间。
以上三联是写实。它以白描笔触真实地记录了歧阳城沦陷的种种惨象。其实,诗人只是借歧阳这座城池作为一只“麻雀”来解剖。其真正用意,是对当时类似现象的一种高度概括。下边是最后一联,即抒情。
尾联:细问苍天何为?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苍苍,指天的颜色,此用作天的代称。“细向苍苍问”,是细问苍天。争,同“怎”。五兵,指矛、戟、钺、楯、弓矢等五种兵器。这里,诗人化用了一个上古传说,蚩尤,喻蒙古统治者。
这一联意思是说:为什么派遣蚩尤这样的战神,制造了各种兵器而降祸于人间呢?这里,诗人看到了山河破碎,人民遭灾,亡国惨祸迫在眉睫,深深感到问天无路,含冤难伸,甚至已达欲哭无泪的程度。
* * * *
元好问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另一首诗里,也有表露。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此录其一首——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这首七律是蒙军围城时所写。壬辰,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这年正月,蒙古军围攻金朝汴京,一度议和,未成,城中粮尽。金哀宗亲自出征河朔,因军事失利,退保归德。这时元好问正任左司都事,身历其境,感慨万千,写下此组七律。
这首诗在写法上略异于上一首七律。上一首侧重于写实,只在尾联抒发积愤的胸怀,指问苍天为何降祸人间?而这一首,则侧重于抒怀,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悲痛。
当金朝为元人灭亡之后,他更有“家亡国破此身留”的痛苦,决心不与蒙人合作,不再出仕。但是,对于大好河山的任意蹂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怎能沉默! 于是,在把主要精力放在金代史料的搜集的同时,他还是写了许多反映历史现实的篇什。作品中几乎是字字泪,句句血,在含蓄中蕴藏着无比愤怼。
他在拒仕居家期间,干了一件大好事:这就是他多方搜集金代史料,记录了约一百多万字,集了金源文献之大成,并编辑了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籍此保存了金代许多作家、作品,为后世编写金史提供了许多可靠史料。当然,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创作。据清人赵翼云,元好问原有诗歌5700多首,但见于《元遗山集》中的诗歌只有1361首。其中以七古、七律成就最高,而七律尤见工力,受杜诗影响极深。因此,后世若干评论者,常将元好问同杜甫相提并论。
上边两首律诗,都是著名佳作,思想感情大体相仿,至于艺术上的特色待我们读了下一首同题材而不同体裁的五古《雁门道中书所见》之后,一并来分析、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