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桃花行(第七十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绍、赏析

林黛玉·桃花行(第七十回)

【原文】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①,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②,烘楼照壁红模糊③。

天机烧破鸳鸯锦④,春酣欲醒移珊枕⑤。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⑥!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⑦。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⑧,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解】

①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②此句意思是说:上万株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

③烘楼照壁:形容桃花鲜红如火。

④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此句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

⑤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

⑥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据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⑦人之泪:指血泪。

⑧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背景】

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作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赏析】

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这是林黛玉歌形体长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首,作者以桃花自喻,“花落人亡”的象征性写照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链接】

周汝昌评《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诗曰:

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

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

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最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