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婳词三首(第七十八回)
【原文】
其一(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①,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②!
【注解】
①姽婳(guǐhuà):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林四娘:《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明朝末年人。原本是秦淮歌伎,后又成了恒王朱常庶的宠妃。虽然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并力战而死,却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②此两句意思是说:自从林四娘为报答恒王对她的恩宠而拋掉自己生命的那一天之后,青州地方的泥土也是香的了。青州:府名,在山东,明初改益都路,治所在益都(今青州市)。
【原文】
其二(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①。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②?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注解】
①红粉、将军:皆指林四娘。上句是写恒王生前,下句是为恒王死后。意未休:心中愤恨不止。
②讵(jù)能:怎能。
【原文】
其三(贾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①。
眼前不见尘沙起②,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③,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④,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⑤?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⑥,秾桃艳李临疆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⑦;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⑧,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讠余意尚彷徨⑨!
【注解】
①此两句意思是说:恒王对美女歌舞已提不起兴趣,倒对她们列队弄枪洋洋自得。秾(nòng):艳丽,华丽。
②尘沙起:指发生战争。
③丁香结子:状如丁香花蕾的扣结。芙蓉绦:色如芙蓉的丝带。
④流寇:流窜的盗贼。亦常作为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走:奔驰。山东:太行山以东。
⑤数谁行(háng):要算哪一个。行,语助词,用于自称、人称各词之后。
⑥秦姬、赵女:泛指美女。古人常说秦国和燕、赵多佳人。秦、赵非实指。姬,古时妇人的美称。驱:率队进军。
⑦血凝碧:即“碧血”,指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⑧星驰:指使者快马如流星飞驰。
⑨此句意思是说:诗歌虽然作完了,但尚有未能尽言的感慨留在心中不去。
【背景】
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编的。
【赏析】
《姽婳词》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补天”;一方面憎恶政治腐败、现实黑暗,一方面又为清帝国的命运担忧,为本阶级的没落哀伤;一方面同情奴隶们的痛苦和屈辱,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一方面又主张他们要规规矩矩地做人,反对奴隶们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在《姽婳词》中,他以当今皇帝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为名,指桑骂槐,揭露和嘲笑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无疑是大胆的。但是,把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扫荡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场灾难,把与革命势力作拼死顽抗的林四娘当作巾帼英雄而大加赞美,这又说明曹雪芹并没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
贾兰的诗作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奇。然而众幕宾看了,便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深,真不诬矣。”贾政笑道:“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
贾环的诗比贾兰要更进一步,初看之下,颇见儒雅,细读则发现也没有多大新意,用词也不够贴切。众人道:“更佳。到底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贾政道:“倒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众人道:“这就罢了。三爷才大不多几岁,俱在未冠之时如此,用心作去,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指三国魏后期诗人阮籍与侄子阮咸)了么?”贾政笑道:“过奖了。只是不肯读书的过失。”不管诗词作得好坏,众幕宾都是交口称赞,大拍马屁,哪还有一点文人的风骨?可见此时的儒林全是一片官场气。
其实前面两首都是为了贾宝玉的长篇歌行作铺垫的。宝玉洋洋洒洒,口若悬河,一首歌行体,古朴老健,奇险诡谲,“用字用句皆入神化”。宝玉之所以大展才华,用心去作林四娘的诗,其实是因他吊晴雯未果的宣泄,也为下面写《芙蓉女儿诔》埋下感情伏笔。
《姽婳词》这段情节在小说描述晴雯之死的过程中是强行插入的,给人以一种仿佛是游离的、节外生枝的感觉。宝玉吊晴雯扑了空回来,就被叫去作吊林四娘的诗,之后作者连过渡的文字也不要,紧接着就让他撰写《芙蓉女儿诔》。这一切都显然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过诗来暗示诔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然而,把一个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宠的贵族姬妾与一个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死的女奴放在一起写,以便作某种类比的意图,从阶级观点来看实在是有问题的,同样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