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况周颐词《苏武慢》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寒夜闻角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街,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 听也可曾肠断? 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日,应减红香一半。
(据《清名家词》本《蕙风词》,下同)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号蕙风。善作词,同时又是著名的诗评家。著作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王国维指出:“蕙风词小令似叔原,长调亦在清真、梅溪间,而沉痛过之,疆村虽富丽精工,犹逊其真挚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人间词话》)对况氏评价很高。
这首《苏武慢》是长调。作者曾说过,“余少作《苏武慢·寒夜闻角》……特婉至耳。”(《蕙风词话·卷二》)它被王国维称为作者的最佳之作:“蕙风《洞仙歌》(秋日游某氏园)及《苏武慢》(寒夜闻角)二阕,境似清真,集中他作,不能过之。”
况氏认为:“诗笔固不宜直率,尤切忌刻意为曲折。”《苏武慢》一开始就点明心境——愁。天上淡淡的云,寒气重霜封闭着大地,红烛已燃了很久很久,人们都已觉疲倦。在夜深时,我的情思,经历了起伏,展开了遐想,这时,我听见的角声,像是凄楚的哭泣。风停止了它的脚步,在京都的街道上,只听见打更报点的声音。回忆往事,实属枉然,因为少年时代的那种歌舞欢乐,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和今天的孤寂凄楚完全不同。角声发出令人思绪凄凉的调子。啊,真是只有凄凉。庭院静悄悄,花是冷色,月也孤寂。角声,你知道吗,在珠帘绣幕后边,是不是有人在听? 听了是否伤心? 除了塞外飞鸿,尽教城头的乌鸦经常代人受惊。料想明天园中枝头的鲜花也应减去红香一半。词人借寒夜闻角,表达了自己的痛苦的心声。其中,有凄楚,有哀怨,也有不满。
作者在创作中追求一个“真”字。他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他有一段话,描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蕙风词话·卷一》)这就是说,要有词人自己的独特感受。《苏武慢》写于中日甲午之战前后。作者有感于时事,带孤寂悲愤之情去感受一切,在寒夜闻角声,于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特殊的诗情。在表现时,融情于景,景中有情,读者从中几乎不到纯属写景之处。
这阕词的意境,主要写静,除了“更点”,未写任何现实情景下的音响。作者善于从多角度抒发,层层深入地表现词人的心绪。上阕从写云、寒气、重霜、红烛入手,转而写情思起伏,继而写都城更点,再想像开去。下半阕暗转,着重写意,从百绪凄凉想到与此隔膜的人们。最后再回寒夜角声的影响。况氏说过:“词意贯多。一句之中,意亦忌复。如七字一句,上四是形容月,下三勿再说月。或另作推宕,或旁面衬托,或转进一层皆可。”《苏武慢》实践了这一理论。
况氏词在风格上追求凝重,力避轻倩。在遣词造句上,既下功夫,以有自己的创造为第一义,又反对雕琢。他说:“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这是很有道理的。起句“愁入云遥”就不同凡响;结尾两句“料南枝明日,应减红香一半。”尤为巧妙,而又不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