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第三折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 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正是: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 (留衣服科)(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 (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 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韁,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沙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 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 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江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潮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 (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王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据臧晋叔编《元曲选》)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根据他所作散曲和《录鬼簿》的记载,他在京城住了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他青少年时代也曾热衷于功名,向皇帝献过诗,希望能青云直上,但在蒙古贵族统治的民族歧视政策下,汉人受到排挤,他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他漂泊到南方,流寓扬州和杭州,做过“江浙省务提举”或“江浙省务官”之类的小吏。这期间,他已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据元淮《金渊集》诗中所引的杂剧曲文来考察,他的名剧《汉宫秋》和《岳阳楼》,在至元二十八年前已演唱于世了。由于元朝政治黑暗,他壮志难酬,很不得意,约在四十五岁光景便退出官场,回到北方退隐了。这正如他的[般涉调哨遍]套曲所说:“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身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他参加了市民作家的创作团体“元贞书会”,和学士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了《黄粱梦》杂剧。他对蒙族统治阶级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写了《任风子》等多种神仙道化剧,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幽栖生活。贾仲明[凌波仙]吊辞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评价极高。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了北曲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见《元曲选》),又写过南曲戏文三种(据《寒山堂南曲谱》),已佚。他创作的散曲现存一百一十五支小令,十六个套曲,七个残套(见《全元散曲》),其中[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与[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是著名的代表作品。《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的代表作,简称《汉宫秋》,内容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剧本共四折,前有“楔子”作为序幕。剧情大要是: 汉朝中大夫毛延寿为元帝挑选宫妃,在秭归县觅得美女王嫱(字昭君)。但毛延寿索贿未成,竟将昭君的面像点坏,打入冷宫。有一天晚上,昭君弹着琵琶以寄幽怨之情,恰逢汉元帝巡夜,闻声巧遇,当即问明情由,封为贵妃。事发后,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把昭君的真美图献给单于王,挑动呼韩单于以出兵南侵相威胁,向汉朝强索昭君。元帝急忙与大臣们商量对策,而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敌,只得忍痛送昭君和番。昭君行抵边境,为了表明爱国御侮的意志,跳江自殉。元帝送走昭君回宫后,夜梦昭君从匈奴奔回,重叙柔情蜜意,却被长空孤雁的凄楚叫声所惊醒,秋风落叶,好梦难成,惟有悲叹而已!
《汉宫秋》是一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悲剧名著。作者马致远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的悲剧形象,对历史题材作了重大的艺术创新。据《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说,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赐单于。知昭君系以宫女身份出嫁匈奴王,并无两国相争,投水自杀等事。《后汉书·南匈奴传》所记相同,仅多“昭君入宫数月,不得见御”,临行时,帝始见其丰容盛饰,“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的一段。直到晋代葛洪写的《西京杂记》(卷二)中间,才有诛杀画工毛延寿的传说,石崇的《王明君词》(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后世又称明妃),则增入“马上琵琶”一节。孔衍写的《琴操》添加了昭君入宫年岁和青冢二节,其余基本相同,无非是一个“红颜女子多薄命”的故事。六朝和唐宋时代诗人的吟咏,一般也跳不出这个范围。到马致远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才翻成富有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大悲剧。这方面,我们至少可以指出下列六点是马致远发展有情节的地方: 第一,原说昭君系“后宫良家子”(《汉书》)或“齐国王襄女”(《琴操》);而剧中写她出身于四川秭归的“庄农人家”,“家道贫穷”,是一个农村姑娘。第二,原说毛延寿系画工,因画像不真而被斩(《西京杂记》);剧中则说他本系朝中大臣,因索贿百两黄金没有得到,便点破昭君画像,事发后叛国投敌,挑起事端,最后毕竟难逃法网,处决斩首。第三,原说昭君终未得元帝宠幸,而本剧则写两人相遇,爱深情浓。第四,按史实,汉朝当时国力强盛,匈奴内争势衰,呼韩邪单于来朝,要求做汉家女婿,所以元帝以王嫱赐之(《汉书·匈奴传》)。而剧中则写为匈奴强汉朝弱,单于以武力勒索,强迫和亲;且汉室君臣昏庸懦怯,无力保国。第五,原说昭君之出塞,系怨愤不得帝幸才自请和番的(《后汉书·南匈奴传》和《琴操》);剧中则写昭君因见国事危急,君臣束手,出于爱国心而自告奋勇。第六,原说昭君至匈奴,立为阏氏,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后小单于立,复妻之,又生二女(见《汉书》);或云不从小单于而“吞药死”(《琴操》)。剧中完全改观,写昭君行至国境,投黑水自殉,以明其志。由上述分析看来,作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故事的思想意义,使一般的宫廷逸事一跃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悲剧。这不能不说是马致远的爱国思想驱使着他这样做的。
应该指出,马致远的这种创作思想,是接受了民间文学影响的结果。传说中昭君故事在本质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的,是起于唐代俗讲中讲历史故事的《王昭君变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敦煌变文集》)。这是民间艺人适应听众需要而产生的说唱文学,其中流露了“厌胡思汉”的爱国主义思想,给昭君故事第一次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这种新生命的赋予,正是因为中唐以后民族压迫日趋严重的缘故(唐末有回鹘、吐蕃及南诏的边患)。到了元代,民族矛盾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昭君故事在人民中具有广泛的影响,马致远采取这一主题,再加以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马致远高超的艺术构思,主要表现在刻画了昭君形象的崇高美和悲壮美。作者写她出身农家,心地明洁,不愿贿赂奸臣以邀宠,却不料奸臣以她的面像作资本,干了卖主求荣的叛国勾当,使她成了民族冲突的焦点。在匈奴的要挟下,一个庸懦的汉元帝固然惊惶失措,而满朝文武也不过是“干请了皇家俸”,国难当头,竟合朝没有一个臣僚能挺身而出为国杀敌。这时的昭君,以一个娇柔的弱女,却当众慷慨陈辞:“当效一死”,以报汉室。两相对比,便充分暴露了文武百官的腐朽无能,结果竟把一个皇妃拱手送给了侵略者。然而,昭君为了坚守民族气节,宁投黑水而不入异域,其英勇爱国的义烈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作者对汉元帝的描写,有批判也有同情。元帝是个平庸暗弱的君王,他以为“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于是便一心享乐。等到国难临头,才知道那般“乘肥马衣轻裘”的文武百官都是些酒囊饭袋。作者于此痛下针砭,实寓伤时感世之意。作者写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是极其热烈诚挚的,对昭君和元帝的关系的这种处理,是服务于作者的统一的艺术构思的。因为,如按《后汉书》记昭君怨愤元帝而自请和番来写,则不可能闪烁出爱国主义的光彩。惟有如本剧第三折那样着力摹写难解难分的缠绵情意,才能突出昭君公而忘私、为国牺牲的崇高形象。
第三折是剧情发展的高潮,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元帝忍痛割爱,于灞桥饯送明妃。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场面,第一个场面是送别,第二个场面是投江。为了渲染悲剧气氛,作者首先运用了[新水令]、[驻马听]、[步步娇]、[落梅风]、[殿前欢]、[雁儿落]、[得胜令]、[川拨棹]八只曲子,让元帝倾吐了生离死别的哀情,其中写昭君临别时留下“汉家衣服”,表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待等昭君分手上路后,作者又安排了[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鸳鸯煞]四只曲子,着力刻画了元帝极度悲痛的内心世界:“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其中[梅花酒]和[收江南]连用首尾相接的迭句来抒情,曲辞优美,荡气回肠,写元帝失去爱妃的怅惘之情,真是达到了摧心彻骨的地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论说:“以上数曲,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特别奥妙的,曲文中写的并非全是实景,有关“返咸阳过宫墙”的一段,是元帝因悲痛过度而产生思慕的幻觉: 回廊和椒房,在昏黄的月光下与孤灯美人图交织在一起。这里有元帝对往日与昭君在宫中欢娱生活的回忆,又有眼前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痛苦情景的想象。实际上元帝凝神痴望昭君远去,“伫立多时,徘徊半晌”,在原地尚未动身。“猛听的塞雁南翔”的呀呀声,才使他从回忆和想象中清醒过来,“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这种对元帝心灵的深刻描述,确是作者艺术手笔的独到之处,愈是写元帝对昭君钟情之深,便愈能加重悲剧的份量,并为下文昭君投江在悲剧的发展上作了细密的铺垫。
投江是戏剧冲突的顶峰,剧中写昭君行至番汉交界处,“借一杯酒,望南浇奠”,然后奋不顾身地跳江自杀,充分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处理跳江以后的民族关系,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非常高明。剧中反对掀起民族间的仇恨,而主张团结和睦。作者在楔子中写单于上场,自称“汉朝外甥”,“欲请公主”实践“盟约”,态度是和好的。只是由于奸臣毛延寿的挑拨才大动干戈,造成了以武力勒索美人的严重局面。但在第三折昭君以死明志之后,单于大为感动,觉悟到“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于是将毛延寿押回治罪,“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作者在元代深受民族压迫之苦的时候,代表汉族人民的豁达风度,提倡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实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其风格是崇高的。
《汉宫秋》无疑是元剧中的名篇。焦循在《剧说》卷五中评论说:“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称绝调。臧晋叔《元曲选》取为第一,良非虚美。”孟称舜编《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时,也把《汉宫秋》冠于卷首,并评第三折说:“全折俱极悲壮,不似喁喁小窗前语也。”都精确地指出了剧中不仅是写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悲剧,而且是富有更重大的爱国主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