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张煌言诗《甲辰八月辞故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首诗与前篇可称姐妹篇。前篇作于作者被执初至家乡之际,此篇作于作者转押杭州,敌别家乡之时。“甲辰八月”,即清康熙三年(1664)八月。同题共有二首,本诗是其第二首,通篇着眼于即将赴杭州之意。
首句中“欲何之”三字逗启全篇诗情诗意。第二句承前设问作答,言明去向,并揭示这一去向对于作者的意义。“有我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中间二联具体发挥、开掘“有我师”之意蕴,也是对“有我师”隐含的“是何师”的疑问的解答。杭州西湖之阳,南有于墓,北有岳坟。于墓之主于谦是明朝初年抗击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如日月双悬于世的忠臣。岳坟之灵是岳飞,他抗击金兵,支撑南宋半壁江山,最后壮志未酬、含冤而死。这两人正是作者敬仰的爱国志士,是他立意效法之“师”。颈联则以谦语表明自己决心以死殉国,与他敬仰的人物同葬于西子湖边。作者自觉复明功业未成,空手三分西湖之地,深感有愧,然而殉国的丹心却与昔日的英雄相同,所以愿以此在英雄的祠墓边借取一席葬身之地。在这里,诗人又一次发挥了《被执过故里》一诗中反复表达的抗清失败的愧和恨,以及以身相殉的决心,体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事实上作者是完全无愧于昔贤的。黄宗羲曾将作者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并且认为比之文天祥,张氏“之所处为益难矣”(《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是论“人皆信之”,洵为允当。作者就义后,义士朱亶生、张文嘉、朱锡九、万斯大等即根据作者此诗之愿,葬其遗骸于西湖南屏山,遥与于墓、岳坟相望,这可以看作师“师”行动的最后结果。尾联又以战国伍子胥死后化涛的典故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志向: 以后钱塘江的怒潮,将不只属于伍子胥、而且还有他的灵魂推波助澜,他将与伍子胥一同“驱水为涛”,以警动后人。
与《被执过故里》相比,由于体裁的限制,此诗较为概括。诗在艺术上以赴杭殉国的神往作为全诗构思立意的出发点和核心,也以抒情写意为主,但与前诗稍有不同,本诗还以神思中的虚景来开拓境界,增添色彩。“日月双悬”、“乾坤半壁”、“东浙怒涛”等语,皆气势磅礴,“丹心”、“素车”亦醒人眼目。这些在情和意导演之下,呈现为景语,与句句递承、层层深入的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有力地抒发了雄豪悲壮、昂扬慷慨的爱国激情,其风格较好地继承了盛唐诗风的精神。由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倾向上受到明七子鼓动的学唐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