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苏轼诗《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苏轼诗《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陈季常,名慥,号方山子,是苏轼贬黄州时过从甚密的朋友。陈虽为贵公子出身,但隐居不仕,行侠使气,挥金如土。这首诗是为陈珍存一幅“朱陈村嫁娶图”而作。共二首,此为第二首。

朱陈村,在江苏徐州萧县东百里,全村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唐白居易《朱陈村》诗中写道:“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就今日而言,这种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是愚昧落后的,不值得提倡。但在当时,朱陈村远离城市,人民生活安定,却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的构思比较别致,它把艺术绘画中的朱陈村和现实中的朱陈村交织在一起,把历史上的朱陈村与眼下的朱陈村交织在一起,形成多重的交叉和层叠。头两句忆旧,从自身经历着笔:“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使君”,诗人用以自指。“劝农”,古代官吏按例在春耕大忙时要到农村去鼓励农民耕作。“杏花村”,旧注“与朱陈村相连”。此似解作朱陈村为好。既与之相联,杏花自然甚多。况且用杏花点衬,烘托出春意盎然的生机与诗人怡悦的心情。“嫁娶图”中的背景,大约也是用杏花着色的。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曾任徐州太守,所以他很清楚地回忆起到朱陈村“劝农”的经过。这两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画面上的“嫁娶图”,大约画出一片送嫁迎亲、吉庆欢乐的场面,引起诗人抚今追昔的巨大感慨。因为诗题和画面都已有所反映,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虚的。另一层是画中所无而为诗中所写的“使君劝农图”,在诗中这是实写,是从观“图”而产生的联想,为三、四句预作铺垫。三、四句慨今,出现与往日截然不同的画面:“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这两句与一、二句形成鲜明对比。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与“嫁娶图”的欢乐场面相对比,另一层是与“使君劝农”的场面相对比。现实的“风物”是无法入画了,如果要画,也只能画一幅“县吏催钱打门图”。诗里说“不堪”入画,但诗人却毫无保留地纳入诗句之中。可见诗人对当时的“县吏”是何等憎恶,对农民又是何等同情!

这是一首咏图画的诗,但它却抛开图画所提供的内容而侧重于对现实的抨击。这里有必要联系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元丰二年(1079),权监察御史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罗织罪名,弹劾苏轼写诗讥谤朝政,将苏轼从湖州逮捕押解进京,在御史台狱中关押130天,史称“乌台诗案”。这是一个大冤案,是不折不扣的文字狱。这一事件震惊朝野,对苏轼是莫大的打击。其家属因祸从天降而惊恐万分,狱卒们翻箱倒柜地抄检搜查,家人恐以文字获罪而将藏书烧毁大半,从此坚决反对苏轼写诗著说。但苏轼却硬骨铮铮,对因诗得祸并不追悔。相反,他一出狱就写诗表示:“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二十八日授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以后,他的诗词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这首诗就是他出狱后不到一个月写的,其内容与讥讽的激烈程度,比被舒亶等人列为罪状的诗更甚。在黄州他还多次见过“夜打门”的催钱官吏:“水中照见催租瘢。”(《五禽言五首》其二)这些均可说明诗人具有耿直的性格与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他“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在苏轼为数可观的题咏绘画诗作之中,本篇别具一格,是现实性很强的短章。刘熙载说:“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艺概·诗概》)此诗也有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