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记》原文|注释|赏析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轼《赤壁记》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敦是。

今日李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上有栖鹘。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适会范子丰兄弟来,遂书以与之。

世知苏轼有前后赤壁二赋,文气磅礴,超迈高远,笔意恣肆汪洋,而鲜知其有一玲珑剔透的《赤壁记》(又名《给范子丰兄弟》),文笔似行云流水,马走平川。这篇原书于《后赤壁赋》后的一段跋文,在历代文选家抽调出为独文后,与苏轼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期的其他璀灿斑澜的文赋词骚,共相构成了苏轼文学生涯中鼎盛辉煌的中期文学创作大局。

那是高山大川之作与小溪流水之文相辉照的文灿文烂的时期。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文局开笔奇峻,笔下景象立夺读者的目光。一个“斗”字,一字立起文骨画幅,是一字“龙睛”千金。就在这笔意练达奇伟中,铺打开一幅伟硕的泼墨画面:在今湖北黄冈县赤鼻矶略微偏西,赤壁山赤红如丹的山脚、陡壁劈开江岸,高耸入大江。俨然是大船巨舟巍然下水的壮哉山水雕塑。传说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就败北在此。所谓赤壁大战,是指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七月 (208) 始,曹操发动的以争夺当时的战略重镇荆州为目的的一场战役,最后因孙刘联军以逸待劳,火攻曹军,大败之而偃旗息鼓,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三国鼎立。是否此赤壁真为彼赤壁也?有的人说,“非也”。一不明也。其实,曹操所败之“真”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沿江陡壁上刻有“赤壁”两个大字。战后,曹操败走华容,出华容山口隘关时,想起沿途看到森严险峻的山势,而“智过人”的刘备,本可以“华容夹道皆葭苇 (即芦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居然策失华容,合曹操马上仰天大笑。苏轼在此,寥寥几笔,把一代枭雄刚愎自用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然而,此“赤壁少西,对岩即华容镇”者,真是彼华容乎?“庶几是也”,也算是吧!“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敦是”,又糊涂了。二不明也。其实,曹操败走华容之“真”华容,在今湖北省监利县,汉代称华容县名。

难道真是苏轼不知赤壁、华容何处是真?何处是假? 或明知故作不知,装糊涂?知也好,不知也好;忽明也好,忽不明也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坡仙之意不在明鉴真假赤壁、虚实华容,更无意在此煮酒论定赤壁之战的胜家败者,敦王敦贼。

笔势波谲跌宕、纵越驰骋如天马行空的苏轼,意在借景写兴,借史抒怀,写王侯将相混战,是次,却在先; 写豪情游弋舒放,是主,却在后。先虚后实,曲折别致,巧避开放情文字起笔的显露生硬,而以史事虚托,映衬后文。

在交待了因李秀才相别而饮酒赤壁的缘由后,作者描绘了如下扣人心弦的画面: 在那羽化成仙般的醉意中,火红的断壁悬崖下,悠扬的笛声里,意到兴至,乐情成章。且有奏且有唱。落笔简括潇洒的东坡,写船行,写酒饮。写笛吹,写乐章成吟,写风起云涌,鱼跃江面,写夜鸟啾鸣,写坐论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精乐谙画的东坡,在挥动手中那支翰笔时,整个宇宙都为之洋溢出灵动瑰丽的景象,如声在耳画在目。

在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 驾舟吟啸徐行,江风满襟满袖的豪放东坡,随缘自适,飘志逸兴,羽代登仙。初到黄州时期的“乌台诗案”的冤结块垒,化为子虚乌有,灰飞烟灭。表兄文与可的“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的用心良苦的教戒,在一片“孟德,公瑾,如昨日耳!”的抑扬顿挫中,早被东坡甩在脑后,如昨日耳。幸亏东坡怡然忘机,才留下无数的烂漫文字。

幸亏东坡忘了,昨日东坡,才留下了今日复明日恒久不移的千古绝唱,矫健清雄,飘逸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