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韩愈《后汉三贤赞三首》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
王充者何?会稽上虞,本自元城,爰来徙居。师事班彪,家贫无书。阅书于肆,市肆是游,一见诵忆,遂通众流,闭门潜思,论衡以修。为州治中,自免归欤,同郡友人,谢姓夷吾,上书荐之,待诏公车,以病不行,年七十余。乃作养性,一十六篇。肃宗之时,终于永元。
王符节信,安定临泾。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甚明。皇甫度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仕终家,吁嗟先生!
仲长统公理,山阳高平。谓高干有雄志而无雄才,其后果败,以此有声。俶傥敢言,语默无常,人以为狂生。州郡会召,称疾不就,著论见情。初举尚书郎,后参丞相军事,卒不至于荣。论说古今,发愤著书,昌言是名。友人缪袭,称其文章,足继西京。四十一终,何其短邪?呜呼先生!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一生中不仅创作大量优秀散文,其用颂体写就的韵文,也如颗颗珠玑、熠熠生辉。其中,《后汉三贤赞三首》就是其中一篇佳作。在这篇不足三百字的赞体文章中,韩愈用精辟、和谐的韵语,记述和评价了后汉的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王充、王符、仲长统的生平事迹。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深刻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进步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和文学家,赞文只撷取了其生活中的两个方面加以渲染: 一是少年家贫,聪慧好学;二是好友举荐,以病不就。文章伊始,开宗明义,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道出了王充虽是会稽上虞人,祖籍却是元城 (今河北大名县),是由元城迁徙到上虞的。其好学上进、著书立说一段文字是此篇的精彩之处。“师事班彪,家贫无书。阅书于肆,市肆是游,一见诵忆,遂通众流”,从这寥寥数语中,读者似看到了王充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身影。据史载,王充8岁时,“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后离乡到京师洛阳,就学于太学,从师著名学者班彪。因家中贫寒,无钱购书,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同郡好友曾称赞其才能“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过也”。关于其如何著书立说,史载,其“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由此可知其著书的目的和写作过程的刻苦。而韩愈在记叙这段史实时,仅以“闭门潜思,《论衡》以修”八个字高度概括之。至于书中丰富的思想内容、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写作过程一概舍去不提。另一精彩片断,是写王充的仕途生活的一段文字。王充一生中只作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几任小官,终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罢官还家,专意著述。同郡好友谢夷吾惜其才,上书公车司马举荐他。待汉章帝下诏公车征诏时,王充年事已高,“以病不行”。“年七十余”,“乃作《养性》,一十六篇”,风烛残年仍不忘著书立说,遗泽后世,其刻苦精神感人至深。汉和帝永元年中,王充在家中病逝。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里记述王充逝世的时间有误。肃宗是汉章帝刘炟的庙号,永元则是章帝的儿子刘肇的年号。文中既说“肃宗之时”,又讲“终于永元”,显系误记。,按王充“论衡·自纪》称,章和二年 (肃宗年号) 罢州家居,年渐七十。又说,庚辛域际……乃作《养性》之书。庚辛是指和帝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十三年辛丑,仍著书不辍,可见他未卒于“肃宗之时”,而是和帝的永元年间。和帝庙号穆宗,故应为“穆宗之时,终于永元”。
第二首赞文写的是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不足百字的篇幅里,作者只截取了王符一生中三件事,便使其形象跃然纸上。其 一,出生在安定临泾的王符,自幼“好学有志”,只因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在家乡倍受歧视; 其二是“愤世著论”。据史载,王符“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从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历史上,许多不朽篇章,大多是发愤之作,象司马迁的《史记》、蒲松龄的《聊斋》、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三是皇甫规迎接王符的奇闻轶事。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归故乡后,家乡有个花钱买得雁门太守的人,去职返家谒见皇甫规。皇甫规非常看不起他,卧床不起。等其进来故意讽刺他“在雁门食雁美不美?”而对一介书生的王符,皇甫规十分敬重,“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座,极欢。”这一厌一喜、一卧一起,不仅表现了皇甫规待人接物的感情变化,更烘托出王符的声名鹊起。
赞文的第三首记叙了东汉政治家仲长统的几个生活片断和友人对他的评价及作者的慨叹之情。作者先不提仲长统的主要事迹,而从一则轶闻谈起,以此衬托出仲长统的英明高见。“谓高干有雄志而无雄才,其后果败,以此有声。”据史载,“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这段佚闻如戏剧中的序幕,对突出仲长统的人物性格起了铺垫的作用,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高干的兵败从反面证实了仲长统的料事如神。这也是仲长统声名大噪的原因之一。接着,仲长统出场了,其“俶傥敢言,语默无常,人以为狂生。”对于“州郡会召,称疾不就”,将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见诸其论著。这段描述如速写画,几笔将仲长统风流倜傥、不肯俯首于权贵的傲岸情态描摹出来。其为何如此?史载,仲长统认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可是,后来他还是做了官,由尚书令荀或推荐作了尚书郎,参与曹操的军事活动,最终也未获得高官厚禄。其人物性格是相当复杂矛盾的,其愤世嫉俗,蔑视权贵;意欲高蹈,而终不能忘世。想要逃避现实而不能,“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昌言》。其友缪袭评价其文章和才能说“足以与西汉董仲舒、贾谊、刘向、杨雄等并驾齐驱”。对于这样的杰出人才,韩愈为其41岁英年早逝不胜惋惜,“何其短邪!呜呼先生!”
通览这三首赞文,可以体味到韩愈一贯倡言的“记事者必提其要”的真谛。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是韩愈写作的特长。而要惜墨如金,简洁晓畅,就不能巨细无遗,必须精心剪裁,以一当十,《后汉三贤赞三首》的写作就是如此。文中突出记述三个人物的事迹重点,注重传神。记叙王充是以家贫苦读、刻苦著书为重点;记叙王符则主要突出了其两件奇闻轶事;记叙仲长统则细致刻画了其人物性格;三者有其共同点:有志不达,怀才不遇;刻苦好学,发愤著述。韩愈之所以把这三个人物写在一篇赞文中,可以说是与作者本身的经历不无关系。韩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困顿、坎坷中度过的。而这三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与韩愈早年生活何其相似乃尔。因此,韩愈通过隐括历史,借事生发,鸣不平之音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议论感情色彩浓烈,易于打动读者的心。笔下常带感情是韩文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对三人怀才不遇的遭遇深为同情,所以感慨之情溢于笔端。如写王符“不仕终家,吁嗟先生!”写仲长统“四十一终,何其短邪! 呜呼先生!”对其中年而亡痛惜不已。而对他们著书立说,传之后世的美德赞不绝口。如王充“闭门潜思,《论衡》以修”; 王符“愤世著论,《潜夫》是名”; 仲长统“发愤著书,《昌言》是名”,并通过他人之口赞誉其文章“足继西京”。
其三,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也是此文一大特色。如写王符“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为其日后愤世嫉俗,发愤著书作了伏笔; 用皇甫规“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的惊遽举动,来形容王符的声名之大。写王充,以“自免归欤”,暗喻其不愿向世俗低头,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格。以仲长统对高干鞭辟入里的评价,烘托出仲长统的高瞻远瞩。总之,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将三个历史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此文语言的准确、简洁,声韵和谐、流畅,也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