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昇·捣衣诗》爱情诗词赏析

《温子昇·捣衣诗》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这是一篇以七言为主的抒情古诗,通过对秋夜捣衣情景的描绘,抒写相思离别之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直接点示出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及其活动:长安城中,秋夜漫漫,年轻的女子在为远戍边塞的丈夫捣洗寒衣。秋夜长既是客观描述,更是人的主观感觉;对于这些空闺女子们来说,秋夜显得格外的漫长。“流黄”为黄色的绢。如古乐府《相逢行》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之句。此当指将做的冬衣。开头这两句虽是极为平实的客观叙述,却构成一种充满情思的秋夜意境,字里行间流动一股清寂凄楚之感。

三、四两句就捣衣声作具体描绘。诗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女子们在何处捣衣,只听得香杵纹砧的敲击声阵阵传来,在漫漫的秋夜之中显得特别的凄凉,香杵(chu),为香木制作的捣衣工具。纹砧,即有花纹的砧石。声音本为无情之物,而在诗人的感官里却充满了幽怨和凄凉。这就不仅仅是对捣衣声的客观描述,而是渗透了人对这种捣衣声的体味和感受。它所传达出的实际是此情此景之中捣衣女子内心的幽怨和凄凉以及诗人内心触景而生的凄凉之感。“知近远”,实为不知近远,想来捣衣女子并非一人。那么,诗中的这种描绘就带有某种普遍性,因而也就具有某种社会性了。

应当说,写到这里,诗歌也不是不可以结束了。可是诗人紧接着在五、六两句中又别出心裁地推出一幅秋夜景色:七夕已至,银河显得分外的鲜明灿烂;时近中秋,月光也变得格外的明亮皎洁。在民间的传说和习惯中,七夕应为牛女相会之时,中秋则是亲人团圆之日。然而这些捣衣女子的亲人却远在千里塞外。值此佳节,而天各一方,灿烂的银河,明洁的月色,只能更加激发她们对亲人刻骨的思念,只能更加衬托出她们内心的凄凉。“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如此明媚的中秋月色,就起到了对人物感情的反托作用,从而使作品的感情通过这种景物描绘又深入一步。这种诗句实是情景交融的。

当此中秋月夜,耳闻阵阵凄凉的捣衣声,诗人也许会进一步想到:多少人仍戍守在遥远苦寒、候雁南飞的千里塞外;而又有多少空闺女子在楼台上替戍边的丈夫担忧。“(ye)螉(weng)”,即毒毛虫。“绝候雁”,即边塞深秋,雁尽南飞。此句极状塞外之苦寒。鸳鸯楼,这里指夫妇所居的楼阁。鸳鸯是一种雌雄偶居不离的禽鸟,常用以喻夫妇。鸳鸯楼而独居,尤见其孤寂凄楚。天狼,即天狼星。古代传说,天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当时中秋良夜,独处空闺的女子们无心赏月,却去“望天狼”,实包含着对远戍塞外的丈夫的无比担忧。这两句即从上文月夜捣衣之景而写及别离相思之情,既进一步深化作品的感情,又留下不尽的余味。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的特点在于通过客观的描述来传达强烈的主观情绪。凄凉之感,同情之心,是流荡在这长安秋夜的种种景物之间的。与温子昇的其他诗作一样,本篇在辞藻上比较注意修饰,然情调哀婉,意境凄清。全篇主体为七言,间杂入五言,句式流转而富于变化,韵调也颇为凄凉。这些都很好地配合了感情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