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议对《阳关曲》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施议对

赠张继愿

受降城下紫髯郎。 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 金甲牙旗归故乡。

苏轼

苏轼三首《阳关曲》,既载《东坡乐府》,又入诗集。三首皆可歌,且皆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声歌之。三首各自述事,而非一时之作。这是其中一首,题为“赠张继愿”。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1078),时作者四十二岁,在徐州任上。

词作首二句以对仗形式铺排叙述徐州的本地风光及与徐州有关的历史人物。

受降城,乃唐张仁愿所筑。据载,唐中宗(李显)神龙三年(707),因突厥入寇,张仁愿“于河(黄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旧唐书·张仁愿传》)紫髯郎,指孙权。《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云:“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骑,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苏轼《南乡子》(“不到谢公台”)有“旧日髯孙何处去”句,明指孙权。词作此处乃借以指张继愿。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高十仞,广数百步,刘邦、项羽曾经在此地打过仗,故称“旧战场”。词作首二句,将徐州城的名胜古迹与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联系在一起,用以激励张继愿,谓其身居要塞,当效法前代英雄张仁愿、孙权,为国家建功立业。二句所说,既是徐州城的本地风光,又与张氏身份相切合,以古喻今,颇为出色。此二句,既是对于张氏的激励,又是作者自己的意愿。

词作后二句进一步将此意愿具体化:希望张氏取下契丹首级,荣归故里。金甲,即盔甲。《唐书·李勣传》载:“振旅还,服金甲”,即此指。牙旗,将军之旗,竿上以象牙为饰,故名。二句着一“恨”字,将其意愿表现得极为急切。这一意愿当与“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之意愿一样,可能都与北宋当时的边患有关。可以说,这是继《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以后,作者另一首言事词。

从格式上看,这首《阳关曲》与另二首《阳关曲》,皆非歌词,而是声诗。这是三首失粘的七言绝句。所以,作者也即自称其为“阳关三绝”。但是,作者这三首《阳关曲》却是认认真真按照“倚声填词”的要求而制作的。其所倚之声,乃为王维原作《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的歌腔及字声。歌腔已失传,字声仍体现在诗作当中。近人俞樾曾取此三首《阳关曲》与王维原作逐句逐字加以排比对照,以为二者字声基本相符合(详参《湖楼笔谈》卷六)。这三首《阳关曲》乃为作者以“人句法”填词的范例,亦即为作者所创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中乃不可缺此一格。